舞蹈學導論讀書筆記

翻開此書題目為“一種引動社會震盪的文化現象”的緒論立即吸引了我。從“文化現象”入手揭示舞蹈的存在與發展隱含了舞蹈藝術同其他姐妹兄弟藝術一樣共生於社會歷史、文化的根源並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著社會文化現象;從“引動社會震盪”角度看此書把舞蹈藝術融入人類社會的歷史變遷中預示著即將為我們帶來底蘊豐厚、包羅萬象的舞蹈藝術盛宴。

“不同視域的舞蹈”以古今中外學者對舞蹈本質的定義為引導解讀了時間性與空間性對於舞蹈的重要意義。引言之後分別從人類生命的情調、情感的抒發、舞蹈的動態性以及社交禮儀幾方面對舞蹈藝術進行剖析。從中可以看出舞蹈的時空性決定了舞蹈是一種“流動的雕塑”舞蹈姿態雖易辨別其形象屬性而“動態”在舞蹈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已被全世界舞者廣泛認同。吳曉邦先生在《新舞蹈藝術概論》中提出:“凡借著人體有組織、有規律的運動來抒發情感的都可稱之為舞蹈。”因此“動態” 是舞蹈藝術的前提有了“動態”後才能提及舞蹈藝術的綜合性。

“舞蹈本質的追索”提出舞蹈學研究的首要任務是弄清它本質屬性及本質屬性的特徵。本章首先否定了“美”為舞蹈的本質特徵認為“美的指向含混不清不能作為二級種類的特徵與其他藝術構成矛盾關係”。此後文章沿著舞蹈藝術發展歷程借各時代藝術家的理論分析了芭蕾舞和現代舞的表現特徵將其抽象為“再現”、“表現”及“形式”三個概念道出舞者們在求索舞蹈本質時由最初的模仿性、聯想式舞蹈——表現性、抽象式舞蹈——純粹的、形式化舞蹈的發展歷程。當“進入本體的切入口”時呂教授指出“能否進入藝術深層的本質研究關鍵在於能否發現舞蹈自身的規律”。在此他提出了舞蹈科學家魯道夫·馮·拉班為代表創建的“人體動律學”列出了“人體動律學”中的重要內容如:“運動四大因素:重力(輕與重)、時間(快與慢)、空間(直接與延伸)、流暢度(限制與自由)”等。通過了列舉德國現代舞奠基人瑪麗·魏格曼和中國現代舞先驅吳曉邦使我們認識到該理論對全世界舞蹈藝術的深遠影響。

“舞蹈作為一個子系統”力圖從科學的角度將舞蹈定位於巨觀的社會意識形態中使它與同等的因子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從舞蹈藝術的微觀角度來看將舞蹈置於一個合適的空間地位並明了該系統的目的性、層次性以及它的動態規律。當理解“系統中的舞蹈”時文章提出舞蹈理論系統與社會系統應當是一致而實際中因為王朝跌宕、王室的重視與否等確使舞蹈系統在表面上與社會系統顯得不太一致。在“舞蹈中的系統”中書中列出了已經出現的不同視角的藝術分類:藝術的存在方式、藝術展現特徵、藝術作品的物化形式、藝術的美學原則。在對舞蹈藝術進行劃分時呂教授告訴我們:“舞蹈的系統分類並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首先時對現有舞蹈中雷的理論認可是實踐的直接總括其次劃分要取什麼角度這是由研究目的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