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讀後感2000字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讀後感XX字

《反對本本主義》是毛澤東最早的一篇馬克思主義著作,在這篇著作中,作者從認識論的高度第一次鮮明地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等著名論斷;闡明了社會調查的重要意義,以及調查的目的、對象、內容、方法和一些技術細節;揭露了教條主義的錯誤及其對革命事業的危害,批評了紅軍中一部分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迷信“本本”、不願作實際調查的保守思想。文中還表達了學習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思想,並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最早明確地提出黨的思想路線問題,強調共產黨人要堅持從鬥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

毛澤東在裡面寫道,當你解決不了一個問題的時候,你就去調查問題的現狀和歷史,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於這個問題也就可以解決了。文中,他還比喻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只有進行了艱苦的“十月懷胎”似的調查,才能有“一朝分娩”似的迅速解決問題。然而,很多人卻在生活中把這顛倒,“一朝懷胎”,“十月分娩”,只是簡單地說要解決問題,然後完全不去思考,結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全沒有概念,一點效率都沒有,只會一股勁的往前沖,結果撞個頭破血流,這告訴我們,惟有深入的展開調查,才能找到解決問題行之有效的辦法,盲目的運用一些陳條舊框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

很多人會因為一些框框條條,一些古人留下來的東西當做是唯一的真理,做什麼都把它當做標準,完全不考慮問題的客觀情況,也不考慮一下這個問題與以前的人遇到的問題是否完全一樣,完全忽略了問題的特殊性,就好像當年某些黨的領導人把毛澤東的思想當做是唯一的真理,完全不考慮當時中國的國情,結果讓中國陷入困境。

對於一個問題,到底要怎樣深入調查呢,這一點,我們的毛爺爺就有在這篇文章里提到,他指出首先“要開調查會做討論似的調查”,“那種不開調查會,不做討論似的調查,只憑一個人講他的經驗的方法,是容易犯錯的”,的確,有這種思想的人,很容易以個人主義為中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而且我們不僅要調查一處地方,還要調查別處地方,要從多方面思考,這樣才能不錯失任何一個解決問題的細節,才能得到更多的資料,才能真正找到出路。文中最後還強調,“要自己做記錄”,只有動筆頭,才能引導自己思考,只有用自己的腦子將整件事聯繫在一起,才能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不思考就不會有答案,問題就永遠是問題。

在毛澤東寫這篇文章的那個動亂的時期,如果不用調查的方法去解決經濟上的問題,而一味地採用蘇聯或是其他歷史的例子的解決方法,現在的中國就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了,是更加地落後,還是中國已不再是中國呢?我們無法想像,因為歷史的車輪沒有朝那個方向走。調查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他是進步的階梯,它拋棄了墨守成規的陋習,他是中國發展的橋樑。

毛主席曾在文中指出:“盲目的表面無異議的執行上級的政策,這不是真正執行上級的政策,這是反對上級指示或者對手那上級指示怠工的最妙辦法。”其實也是的,不動腦筋,不深入調查,不具體地制定方案,只顧生搬硬套,難免會造成嚴重的錯誤,甚至會影響整個團體的運作和發展,所以說本本主義是完全不可取的,是我們應該堅定反對的。在我們的具體工作中,常常習慣於機械地理解上級政策,簡單照搬條文辦事,有些“規矩”在外地別的地方已經廢除,在自己工作的地方仍然有效。同樣政策下別人那能辦成的事,在自己那卻難於辦到,還往往振振有辭,政策和上級精神就是這樣,我們也沒有辦法。究其思想根源,往往是仗著自己“沒犯錯誤”,仗著自己“貫徹政策不走樣”而無所顧忌,這種本本主義也因此更有廣泛性和頑固性,很多思想開通的人早就改掉了這些不好的工作態度,但仍然會有一些思想固執的人不懂變通。

當時的中國處於一種水深火熱的階段,到處都是戰爭,只有有正確的思想指導,了解政治形勢,正確地做出戰爭指導,中國才能真正地站起來,當時的中國是一個階級觀念很強的時代,要想真正解決中國的難題,就要從調查開始,認識中國不同階級的情況,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放中國。

毛爺爺說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其次,它是反對主觀主義和"左"“右”傾錯誤的銳利武器。“離開實際調查就要產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我們需要的只是唯物主義而不是唯心主義。”主觀主義包括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種表現形式。《反對本本主義》既反對把個人的局部經驗絕對化而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的經驗主義,又反對不懂得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特點,只知背誦和照搬馬克思主義條條的教條主義,這樣做根本起不到挽救中國的作用,如果純粹的照搬,照搬蘇聯的革命,就會讓中國變成一個軍事大國,沒錯,這很好,但是中國的經濟就會發展不起來,中國的國民就不會有幸福感,國家也不會很好地團結在一起,就不會有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反對本本主義》它對於我們正確地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的矛盾提供了重要思想原則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反對本本主義》它反映了毛澤東思想的三個基本點,即實事求是、民眾路線和獨立自主的思想雛型,標誌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初步形成。毛爺爺這篇著作提出和闡明的重要思想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和生動概括。

以上就是我對於毛澤東的《反對本本主義》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讀後感XX字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讀後感XX字

根據“創建學習型機關,爭做創新型幹部”的精神,要求近期研讀《矛盾論》、《實踐論》和《反對本本主義》三篇經典文章,撰寫理論學習的體會,我覺得以自己微薄的理論功底,雖然認真地研讀了原文,但認識仍然非常有限。現在,我就通過對《反對本本主義》這篇文章的學習,談一點自己淺薄的體會。

我覺得通過對《反對本本主義》這篇文章的學習,為我們今天正確地觀察事物、解決矛盾和指導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則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我想這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這就是毛澤東同志的經典著作《反對本本主義》的第一個部分。“你對於某個問題沒有調查,就停止你對於某個問題的發言權”就是這篇文章的第一句話。這猶如一聲斷喝,矛頭直指那些不深入實際調查就針對某個問題胡亂髮言的人。就是在七十五年後的今天,讀到這裡,如果我們對某個問題沒有深入實際調查就胡亂髮言、隨便決策,依然猶如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緊接著文章用了14個字,4個感嘆號,分四個自然段,近乎深惡痛絕的指出了對有些共產黨員不深入實際調查的憤慨:

“要不得!

要不得!

注重調查!

反對瞎說!”

對文字的這種處理方式在我以前讀過的文章裡面是沒有見到過的。仔細品位,這些非常平凡、經常在口頭上說的14個字的力量在這裡勝過了洋洋灑灑的千言萬語和鴻篇巨著,字字千鈞,擲地有聲!

“你對於那個問題不能解決么?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這就告訴我們惟有深入的調查研究,才是正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還比喻“調查就象‘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象‘一朝分娩’”,只有進行了艱苦的“十月懷胎”式的調查,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才可能會有“一朝分娩”式的迅速解決問題。怎樣糾正這種本本主義?只有向實際情況作調查,“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鬥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此文來源於里能夠產生的,它是要在民眾的鬥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這裡指明了馬克思主義者認識世界和克服主觀主義的根本途徑和有效方法在於向社會作調查。文中對那些“飽食終日,坐在機關裡面打瞌睡,從不肯伸只腳到社會民眾中去調查調查”的人,大聲疾呼,發出了“到鬥爭中去!到民眾中作實際調查去!”的號召。

要深入實際調查,但怎樣才能搞好調查呢?文章又本著“治病救人”的方針,提出了正確開展深入調查的方法——“調查的技術”,毛澤東在文章第七部分重點談了七點“調查的技術”,這對於我們現在的年輕同志仍然具有非常實際的指導意義。首先指出“要開調查會作討論式的調查”,“那種不開調查會,不作討論式的調查,只憑一個人講他的經驗的方法,是容易犯錯誤的。那種只問一下此文來源於,不提出中心問題在會議席上經過辯論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於正確的結論的”。接著指出“調查會到些什麼人?”“開調查會是人多好還是人少好”,“要定調查綱目”,“要親自出馬”,指出“從支部書記到總書記,一定都要親身從事社會經濟的實際調查,不能單靠書面報告”。強調“要深入”,特別是針對沒有從事過調查研究的人給出了方法,“初次從事調查工作的人,要作一兩回深入的調查工作,就是要了解一處地方,或者一個問題的底里。深切地了解一處地方或者一個問題了,往後調查別處地方、別個問題,就容易找到門路了。”最後強調“要自己做記錄”,只有自己親自做調查記錄,才能得到第一手資料。這七個方面都講得非常詳細,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通過學習《反對本本主義》,對於克服思想上的主觀主義和工作中的官僚主義,養成密切聯繫民眾、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努力做好各項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細細品味這篇文章,覺得它既是一篇熱情洋溢的演講稿,又是一篇關於如何做好調查研究的培訓教案。有時需要大聲朗誦,方覺得暢快淋漓;有時又覺得需要細細研讀,在筆記本上記下點什麼,需要繼續鞏固,才覺得放心。

在我們的具體工作中,常常習慣於機械地理解上級政策,簡單照搬條文辦事,有些“規矩”在外地已經廢除,我們這裡仍然有效。同樣政策下在外地能辦成的事,在我們這裡卻難於辦到,還往往振振有辭,政策和上級精神就是這樣,我們也沒有辦法。究其思想根源,往往是仗著自己“沒犯錯誤”,仗著自己“貫徹政策不走樣”而無所顧忌,這種本本主義也因此更有廣泛性和頑固性。

就執行政策而言,簡單照搬條文辦事,好像是“不走樣”了,但它卻使得政策在落實中表面化,政策無法用好用足,從實質看,其實也是一種“走樣”,大的方針政策沒有結合本地方的客觀實際,就不一定符合本地的實際情況,也就沒有將國家的好政策按政策的本意在本地得到真正落實。只不過這種本本主義以“堅決貫徹”的面目出現,這看上去似乎“沒犯錯誤”,事實卻不然,因為它使政策的“富礦”難以得到及時而充分的“開採”,大大影響了發展,由此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之大,幾乎是難以估量的。

毛澤東在文中指出:“盲目地表面上無異議地執行上級的指示,這不是真正在執行上級的指示,這是反對上級指示或者對上級指示怠工的最妙辦法。”“妙”在哪裡呢?

“妙”就妙在不動腦筋,不深入實際調查,具體制定適合本地的具體方案,只是生搬硬套,明明影響了發展,造成了損失,卻因看上去“沒犯錯誤”而難以追究其責任。

在這裡我們應當正確看待有為和無為:按政策規範管理是有為,放活政策同樣是有為,有時對一些不違反原則的探索性做法採取默許的態度也是有為;如果把管理變成了管制,搞得許多好事都辦不成,無論多忙多累,也是無所作為。衡量有為的標準就是有利於投資興業,有利於強國富民,有利於又好又快地發展。至於管理,我認為我們今天的管理,實質上就是服務——服務發展、服務基層、服務民眾。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政策吃透,把上級政策和本地的客觀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執行政策,勇於承擔責任,做到凡是有利於發展先進生產力的事就全力以赴的去做,凡是有利於富民安民的事就不遺餘力的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