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周國平自選集》讀書筆記

201x年4月25日星期一 小雨

過程:在讀《周國平文集》的過程中,感受很多,但總是感到自己的理解有些凌亂,但按照《易經》的解讀,任何問題都有陰陽兩方面的表述,如對愛我不想從正解來說,而從另類上來講什麼是愛:愛是人類在敬畏以後,產生的一種精神需求。想一想,人的天性中不足正如英國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霍經所言:人類有兩大基因工缺陷:自私和貪婪!而如何平衡兩大缺陷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利用“恐懼”,因為“恐懼”能平衡自私和貪戀。電影《XX》的編劇因為理解到這一點,面對人類的自私只能無奈的設計這樣的台詞:“當我們不為他人的時候,就是我們失去人性的時候”,另一個就是:“我們以放棄他人生命,來開創我們的未來,我們怎樣面對我們自己的孩子?”兩個問題的設計都考慮到人懼怕恐懼的弱點,誰都不想讓人認為自己失去了人性,誰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是多少的沒有人性。這種平衡就是人所不得不面對的宿命,也許這也是人性所決定的。

比如對父母遲早要離去的恐懼,造就了我們要對父母全身心的盡孝道,因為我們是無法阻止深愛自己的人慢慢的老去,最終離我們而去。“因為孩子的出現,讓成人找到入天堂的入口”我們有一種自己百年之後有人懷念祭奠的內心需求,總是恐懼失去了生命延續和精神寄託的主體,因此我們選擇了對子女付出無怨無悔,最無私的愛,因為這種愛,讓成人找到了進入天堂的入口,可能這種說法太直白了一些,有人不愛聽,呵呵但實際上我想要引起大家思考的是:每個人自己在生命歷程中做人做事,有多少是因恐懼而做出的判斷,而又有多少真正無愧於自己的良心而做出的選擇!正如我在讀《周國平自選集》的過程中,書中所描繪的那樣:面對是非判斷的時候人總有兩種天然態度:否定的總是那些自己認為1、無足輕重的人,2、與自己沒有利益衝突的人,3、自己嫉妒的人。而我們肯定的常常是與這三方面相反的人們。正是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我們會做出了很多錯誤的判斷,實際上每個人的判斷都要時間,正如“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我們在比較當中才有合適的判斷,時間很重要,也許效率低,但這是我們做到公正選擇的必要條件。

而如何才能產生恐懼呢?按我膚淺的理解應該粗分為三種產生方法:一是宗教、二是法治、三是文化。

同樣,我們對善良的追求,從另一角度理解,也可能是因為恐懼的原因,因為我們恐懼,因為“頭頂三尺有神靈”,我們選取的是善良。正如對道德的理解一樣:什麼是道德,道德是生命對生命的同情,由此衍生出正義和仁慈。看來善良和道德也許是因為恐懼衍生出來的,面對國人語言表述的陰陽兩面性,這種因恐懼而衍生出來的道德和善良卻不能人人都認可,相反還會找一些堂皇理由來安慰自己,但正如《道德經》所言: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稱,都不是永恆的名稱。無任何名稱,正是天地的元始。呵呵我們的國學很多道理總是讓人回味無窮,但我想要說的是,你給自己或他人給你命名的所謂“高尚”還真不如“問心無愧”。

但是如果談到“問心無愧”別人是否認可則不好說,因為真正的理解需要換位思考,需要共鳴,但無論如何,我們心懷恐懼和敬畏則是必須的,因為敬畏讓我們求善,因為敬畏讓我們在關注自身發展的同時,關注到他人,關注到人類文明能否健康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