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書筆記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書筆記

竇老師的對教育事業的摯誠,對學生的真心的愛讓我感動,那成熟富有魅力的人格使我久久不能平靜。從教已有13個年頭了,春華秋實,我也曾時時為單調枯燥的循環往復而牢騷滿腹,近段我無時無刻不被竇老師對教育事業那份赤誠所感動,對她自我超越那份認真所震撼,對她對讀書的痴迷和狂熱而思索。芳香四溢的她使我即將熄滅的心重新燃起了燦爛的火焰,是她喚醒了沉睡中的我。

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是竇老師富有創意的理念。以往我們的語文學習,我們教師只守著一本教材教學生閱讀、學習。竇老師帶領學生擴大篇章的積累。選擇了300多首古典現代詩詞,200多條古今格言,100多個寓言故事,200多個典故,1000多條成語,等等,讓學生背誦。這樣做,想搶救兒童記憶的黃金時期。讀著竇桂梅的文字,感受著她的思想,體悟著語文教學的魅力,我的內心在忍受著痛苦的煎熬,一種對自己深深的自責纏繞著我。聯想自己我做了些什麼,三年了我讓學生只背了40多首古詩,《三字經》背了一半,《論語》只背了一章,培養學生讀書興趣從今年上半年才開始,學生唯讀了三本書,與之相比,我做的與竇老師相差甚遠。從這一學期開始,我將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讓學生們博覽群書,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和“終生髮展”做好積累。

可見超越教材,就是讓我們帶領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積累知識。讓我們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空天闊海。

超越課堂不僅僅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還要觸及學生的心靈。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感受自然、發現社會、體悟人生,才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回顧這四年的語文教學(以前教數學),我忽略了在書本中感悟語文,感悟人生。我死板硬套教參,學生體會不了的我讓他背下來,從不考慮學生的悟,讀了這本書,讓我豁然開朗,我知道了以後我的教學方向,我以後不在枯燥乏味地分析講解,取而代之的是我要讓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心靈碰撞,讓學生感悟到作品的思想,感悟到作品的語言以及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東西都是他們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師“教”他們的,更不是教師“交”給他們的。

在激動、衝動、迷茫中讀完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我知道了主題教學就是在教一篇課文的時候,不僅僅要找到“這片樹葉,還要找到這片樹葉所在的枝條及大樹,這還不夠,還得去尋找這棵大樹所在的森林”,這樣的教學才會避免支離破碎的分析講解,才會使教與學有效。這就意味著教師得有淵博的知識,閱讀廣泛,我很佩服竇老師,她的成功與她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幾年來,她的閱讀量達300萬字,記下了2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500多萬字的文摘卡,寫下了10萬字的教後感,聽了校內外1000多節課……我們能做到嗎?所以很多人聽過竇老師的課以後感嘆,好,但學不來!我也有同感,雖然竇老師的主題教學我運用不好,但我有信心,我要努力去做,努力實現自我超越,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

我在竇老師的課堂主題——溫度·廣度·深度中遨遊,聆聽《再見了,親人》、《圓明園的毀滅》、《遊園不值》、《晏子使楚》、《秋天的懷念》、《珍珠鳥》切實感受到了竇老師的“三情共振”——課始激情情始終、課中悟情情更濃、課中喑情情未了,這就是竇老師的課堂,充滿激情如吹皺一池春水,流動起來,活潑起來,以執著激發執著,點燃心靈聖火,撥動課堂的琴弦。這本書我讀了三遍,也撥動了我的腦弦。我在深思我們今天的課堂。近段風越刮越猛,三勤四環節還未散盡,高效課堂又猛吹進來。在高村、城關聆聽了兩節高效課堂,對它的模式大致有了了解,高效課堂推進“九步”程式

“明確課堂主體(學生)”→“圍繞導學案自學(獨學)”→“自我發現問題(試用雙色筆標出自己的學習困惑)”→“自主解決問題(對學、群學)”→“展示解決方案(組內展示與全班展示結合)”→“學生歸納提升(師生生成)”→“教師評價反饋(對子互評檢測)”→學生整理學案(對殘缺知識修補)→課後分層訓練(畫知識樹或者完成計時訓練)。它的內涵是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從“知識”到“生命”,課堂立意的變化帶動課堂價值追求的“質變”。課堂是學生成就人生夢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揚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心靈的跑馬場。 這樣的課堂有力地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我很欣賞,但我也有困惑。

困惑一:他們在展示時一般都用小黑板,而我們這裡運用的是多媒體,怎樣才能將兩者結合起來呢?學生展示時就不能局限於小黑板,可以從網上查資料,或者準備的資料用u盤拷貝,這些簡單的知識老師應教會學生,這樣匯報的形式多種多樣。

困惑二: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怎樣才能有機的結合?比如竇老師在教《再見了,親人》中有這樣一句話:“大娘,停住你送別的腳步吧,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你這位朝鮮媽媽忘懷?不,永遠不會!……”如果是高效課堂,我認為會這樣教:對抗賽看哪組讀得好,情味太淡了,學生很難進入情境,我們看竇老師的課堂,竇老師既引導也示範,“求——請求——懇求——哀求——無奈下的命令”,學生的領會逐步深入,情感漸趨投入,在反覆地朗讀中,“心入於境,情會於物”。置身課堂的情境,學生情動自發,在這老師的點撥,設定情境多么重要,但是換成高效課堂這樣的情好像就會沖淡很多。再比如為了志願軍,大娘( ); 為了志願軍,大嫂( );為了志願軍,小金花( )。老師層層點撥,然後練習為了朝鮮人民,志願軍( );為了志願軍,朝鮮人民( )。抽象概括程度逐步提高,語言與思維獲得同步發展。明明是訓練,可是,學生絲毫不覺得是在做練習他們是在“講親人”啊!那么高效課堂沒有了老師的一步步引導,明顯就是在做練習,學生還有情嗎?這只是我個人觀點,也許因為我還沒有能靈活運用高效課堂吧。

困惑三:教師評價反饋(對子互評檢測)一項中老師出示的問題對子互評即可,老師不講,由於有的學生這節課這個問題不會也有可能優等生也弄錯,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講講,哪怕學生在全班講,老師與學生共同評價,讓對子只改而不講不行。

一本好書讀了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不僅是語言的魅力,更是人格的魅力。讀完全書,除了由衷的敬仰之外,還平添了很多很多的慚愧。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也要努力地讓自己去做一個善於讀書學習、不斷進取的人,用竇桂梅老師的話說,要“立足於課堂,讀有字的書,也讀無字的書,並且隨時記錄自己的心得”。相信當我們的學習毅力足夠強的時候,我們的生命之花會開得更加艷麗。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書筆記二

這個寒假,我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讀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這本書,還沒有讀完就讓我感慨頗深,讓我學的東西很多很多。

竇老師當初的追求,“一個樸素的願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講台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師。我被竇老師的追求久久的感動著,而我已經擁有這一份令當時的竇老師羨慕不已的人生坐標。卻沒有感到這份榮耀,沒有感到如此的神聖。有時更多的則是累,更多的是為單調枯燥的循環往復而牢騷滿腹,竇老師的對教育事業的摯誠,對學生的真心的愛讓我感動。從這本書里,從竇老師的身上我才真真切切地明白了什麼是激情。今年我所教的是一年級,經過半年的時間和孩子們接觸,我明顯地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孩子們上課毫無精神,無精打采,好像還累得要命,課堂上只有幾個孩子在發言,其它的孩子吃的也有,玩的也有,就是沒有學習的,趴著的,拐著的,遲到的……語文課上進行起來很困難,孩子們不願意讀書,讀起書來聲音也特別地小。每節課我都用心準備,課堂上我大講特講,自己總覺得自己很有激情,可是孩子們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反差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看了竇老師的書後,我才徹底地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激情:那就是對語文教學的熱愛,對孩子的愛。

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是竇老師富有創意的理念。看了竇老師的課堂教學實錄以及教學理念,原來竇老師特別注重孩子的閱讀量,六年的時間竇老師帶領學生積累了300多首古今詩詞,精選了180篇文章,泛讀了84篇文章,精講了72篇文章,略讀了24篇等等。可見超越教材,就是讓我們帶領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積累知識。讓我們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空天闊海。再來審視我的語文教學,我只顧著讓孩子透過一本教材教學生閱讀、學習,從而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超越課堂不僅僅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還要觸及學生的心靈。竇老師通過開展家長和孩子的心靈對話,老師和孩子的心靈對話的過程,不僅讓她和她的孩子,也讓我了解到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感受自然、發現社會、體悟人生,才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時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為,是自己成為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成為學生心中一本不讀不厭的大書。是啊,經驗早就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做好孩子的願望,老師的使命就是強化這種願望,呵護這種願望。從竇老師的書里,實錄中,我知道她就是這么做的,而我也要向她學習,做一個真正為孩子終身發展的好老師。

在這本書中,我重點閱讀了《我的教育主題——為生命奠基》這部分,對於主題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何謂主題教學?竇老師認為:主題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以驗,通過與具有共同主題的多個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過程的生成理解中,實現課程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教學。這裡的主題,既非思想主題,亦非知識主題,而是一種文化主題。它主張在實際教學中,將內容零散、形式單一但卻有著共同主題的語文學習文本重新作一番統整。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使課堂教學的功能增強,容量變大。它不僅是組合教材的一種方式,更是實施教學、改革課堂的一把鑰匙。

竇老師在文章中談道:“主題教學有一個基本操作框架,即:話題切入——探究文本——比較拓展——連結生活——升華自我。”我認為這是一個開放的框架。我們現在的語文教材都是按主題設單元,應根據不同主題的特點,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和策略,讓學生“入境”,所謂“入境始與新”,再通過對重點文本的揣摩、領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題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竇老師稱之為“典範方為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進行主題閱讀的拓展或者相關的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所謂“拓展求發展”。

竇老師之所以能夠快速成長,源於她的自立,自覺和自醒,正確的信念就是穩定的動力。她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只要我們擁有追求,擁有信念,像她一樣通過不斷地讀,去思考,實踐,努力尋找新的進展,而不是原地踏步,裹足不前,願我們都能夠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