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師讀書筆記

中學語文教師讀書筆記(一)

《靠自己去成功》是劉墉專門寫給女兒的書,在這本書中,劉墉和女兒真是無所不談,小到吃飯、穿衣,大到人生、世界……鮮活的語言、平常的故事以及巧妙溶於其中的哲理,讀來頗具興味。而綿藏其中的是父親對女兒成長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不要等成功來敲你的門,要靠自己去成功。

這本書記錄的大都是作者與女兒之間瑣碎的小事,然而在這一件件事的背後,劉墉發掘出深刻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這樣從平實之中顯現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奮進。

劉墉很懂得“避而後談”。 在“談獨立”這一章節中,作者列舉了女兒依賴父母成性的事。在敘述中不難發現,父親並未因此與女兒發生正面衝突,每次都是以女兒的講“理”收場。在文後,作者提出了“女大應獨立”的觀點。作者從理論、事實著手,反駁女兒那所謂的“理”。作者的處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誡女兒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間的爭端。這種先退後進,以理服人的“戰術”可以說百戰不殆。

劉墉還懂得“換位思考”。 父女之間存在的所謂的“代溝”是由於他們人生閱歷、生活背景的迥異造成的。然而在“談穿著”里,作者並為因“代溝”而與兒女發生口角。無論是女兒的“露臍裝”,還是兒子的“耳環”,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細品讀,在這玩笑中也蘊涵著作父親的一種態度。這樣的玩笑不會激起兒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樣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如此以來,本來的一場“代溝戰”就覆滅在愉悅的氣氛中了。文中,作者曾站在兒女的角度分析“潮流”這個敏感的話題,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靜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決了關鍵問題。“換位思考”幫助他了解兒女、走近兒女。 ……

教育是一門藝術,劉墉用自己精闢的文字、獨特的處世態度詮釋了這門困擾著許多師長的藝術。《靠自己去成功》閃耀著愛與智慧的光輝,是一本能給予我們深刻思考和感悟的好書。

中學語文教師讀書筆記(二)

應該說教材中並不乏古代散文佳作,不知為何心中對《陋室銘》這篇僅81字的散文卻情有獨鍾,那種愛似乎更甚於對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細細品來,原因有三。

(一)讀之自然流暢而又韻味無窮

不知為何,一直以來都有一種頑固的想法:如果文字缺少了聲律的美感,就像音樂缺少了和弦,單調而少豐富的迴響。劉禹錫的《陋室銘》正合了自己的這種口味。我總在想:或許劉禹錫是在一個春色怡人的清晨,一氣呵成寫就這篇《陋室銘》的吧。因為全文如行雲流水,絲毫沒有停頓的餘地,讀來琅琅上口,如金石擲地,口感極佳。再加之全文基本上都押“ing”韻並採用對偶句,同比句,更給人一種一唱一和的感覺,讀之抑揚頓挫,聲情並茂,更為上口。

然而就在曲終人散之時,劉禹錫卻讓音樂在此輕輕地打了一個漩,一句“何陋之有?”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想像空間,我們似乎觸及了它的內涵卻又不能馬上獲得解釋,一如秋水,水底游魚碎石只是隱約可見,尤讓人回味無窮。

向來,學生就怕學古文、背古文,用他們的話來說:古文是天書。然而這一篇卻是幾冊書中學生背得最好的一篇,一堂課下來,學生搖頭晃腦,讀得不亦樂乎,輕輕鬆鬆一堂課,學生卻已倒背如流。如果說《陋室銘》少了這種行雲流水卻又餘音裊裊的韻律的存在,那么讀起來還有多少滋味?

(二)析之言簡意賅而又精妙雅致

《陋室銘》全文僅八十一字,不僅描繪了 陋室更突現了志向,再加之全文穿插運用了類比、對比、白描、用典等多種技法,可謂言簡意賅而又精妙雅致。

《陋室銘》開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大氣之語開篇,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後文埋下了伏筆。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順理成章,陋室只要主人“德馨”當然就能“香遠益清”了。這雖是借用了《詩經》中比興手法之妙趣,但以仙龍點睛山水的奇妙構想,不能不讓後人擊節讚嘆。

在前面幾句生花妙筆點明了作者的志趣後,讀者的思緒也進入了佳境。幾句白描將我們引入居室主人的生活。“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描寫居室環境的,然這種淡雅與生機不能不令人聯想到主人的恬淡之心,與這恬淡之中所洋溢的生機。“淡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二句則向我們展示了居室主人的交往情況及居室生活,這其中雖有知識分子之清高,但更多的是主人對不學無術之人與世俗生活的拒絕。撫琴研經,遠離嘈雜、低糜的音樂,遠離暗濁、傷神的公務,這種生活從容而充實的閒暇生活著實讓人羨慕。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種生活是否有著逃避的消極?遭遇貶官即躲進自己的蝸牛殼,撫琴研經,不問世事,不問理想。正當你困惑、不懈之時,文章忽有暗峰突起,“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閒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後經劉備起用,在政治上建樹斐然。而揚雄呢?淡薄功名富貴,在草亭中潛心修學,創作了《揚州賦》,在文學上建樹不斐。作者在此借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舊居來自比陋室,有引諸葛亮與揚雄為自已同道之思,更表明了作者想以這二人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有著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若逢明主則一展抱負,若無明主,則甘於平淡的志向。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與“安貧樂道”之思想。是以結句劉禹錫再度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儲蓄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可謂妙手天成。

縱觀全文,雖不足百字,可字字珠璣,一如文中所繪之“陋室”精妙雅致之極。

(三)悟之灑脫樂觀而又蘊含豪氣

讀完全文,再讀劉禹錫之生平,更讓人佩服不已。

劉禹錫自幼好學,除攻讀經典之外,於九流百氏,乃至書法、天文、醫學,亦廣泛涉獵。其文學創作,以詩歌最著,白居易說他“文之神妙,莫先於詩”(《劉白唱和集解》)。在古文運動中,他占有重要地位,當時主盟文壇的韓愈,亦引之以為倫輩。然有則如此出眾之才華的劉禹錫在仕途上卻終不得志。永貞元年(805),因輔助王叔文進行政治革新,先貶連州刺史,再貶朗州司馬。回京後,又貶連州刺史,歷夔州、和州刺史。至大和二年(828)才回到長安,此時的劉禹錫已年逾五十,此後又曾出外任蘇州、汝州刺史,最後遷太子賓客。可以說,劉禹錫的一生多是在貶、遷之中度過的,《陋室銘》正是他被貶和州之時所著。相傳《陋室銘》還是劉禹錫針對和州知縣以貌取人,再三刁難而作。但我們在他的《陋室銘》中卻絲毫感受不到那種被貶的鬱悶及不滿反道一如他的詩歌,有種“晴空一鶴排雲上”之豪氣。

應該說歷史中有著劉禹錫這種遭遇的不乏其人,象他一樣樂觀、灑脫的也不乏其人,然而在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我們似乎更能感受到一種隨遇而安而又心懷理想,堅守節操的人生態度。他沒有范仲淹“鐵肩擔道”的沉重,沒有歐陽修借酒而樂的無奈,也沒有蘇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躊躇。他所描繪的這種塵世中的隱士,即為道德高尚之士所羨慕,亦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們所嚮往。在我們今天這個物慾橫飛的年代,在我們教師這個清貧的崗位,或許更需要這種甘於清貧、甘於寂寞,迴避庸俗,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態。可以說“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性情在劉禹錫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掩卷而思,《陋室銘》實在是劉禹錫散文隨筆類的典範,全文八十一字,不但寫出陋室的風雅,而且還道出了自已對道德品格高潔的追求與志向,而這種追求與志向也正是我們今人所需的一種品質,這或許正是《陋室銘》吸引我的主要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