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讀書筆記2篇

在學前教育評價的實施前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怎樣做好實施過程中的分析評價?帶著這樣的問題,本月閱讀了《學前教育評價》的第三章“學前教育評價的實施”,書中詳細的介紹了學前教育評價方案實施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即評價的實施過程出現的問題、蒐集評價資料的工具技術問題、評價資料的統計分析和結果處理等問題。

在實施學前教育評價的過程中,無論是評價工作的準備,還是具體評價工作的展開和評價結果的反饋等都需要我們認真的對待。評價實施是否具有科學性將會極大的影響評價結果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從而影響到評級質量的優劣。學前教育評價的實施過程,包括:評價準備階段、評價實施階段和評價的結果反饋階段。準備階段要有人員的組織準備和檔案的準備(自我評價表、審報表、多類數據統計表和匯總表)以及一些需要的測量工具。在實施的階段要宣傳發動、收集資料、分項評分並匯總整理(評價人員應該給每一具體的項目評分,即根據評價對象的實際狀況與指標的符合程度,人定相應的分權或等級),匯總後,應該有專人寫出評價工作的總結報告案料。在實際的課題方案實施過程中,我們也向書中說的收集一些資料撰寫課題總結和論文。在書中還介紹了一些評價工具有論文體檢測(即:通過出一個問題或幾個試題讓評價對象自由回答的測驗)客觀測驗(即:通過回答一些判斷題或選擇題來進行測驗)、客觀評定(打分法、等級法),這幾種方法在實際的課題評價過程中是比較實用的,而且操作起來比較簡單。

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對評價實施過程中的準備工作、要注意的問題有了了解,學到了一些評價工具的運用,豐富了自己在這方面的認識。

學前教育《讓“聽不見”都聽得見》讀書筆記
學前教育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最近我讀了學前教育每月話題欄目紅的聊城大學幼教中心 阮淑貞寫的讓“聽不見”的聽得見這篇文章,我很有同感。

在我從教29年裡遇到過不少“聽不見”的孩子,無論是上課還是活動,總是有一些“聽不見’的孩子,特別幼稚園孩子更為明顯,就像人們所說的按下葫蘆起來瓢,說一個那個好像跟他沒關係,該怎么做就怎么做,一點沒聽見,看了這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原因有二:

1、一日常規要求不到位,不統一。

2、教師的指令有時過於繁瑣,不分主次,要求過多。

反思自己確實如此,作為幼兒教師必須反思,每發指令時,幼兒應在什麼狀態下,才能聽明白,教師一定要注意語氣,語調與活動情景的結合,比如,教師不應一次性發號幾次指令,讓孩子明白指令後在讓他去完成,不能催促孩子快點完成。

這篇文章,我反覆閱讀,回味,我覺的通過這篇文章的引路,我將還會有更多的方法來解決孩子“聽不見”的辦法。

編輯推薦: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學前教育評價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