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地理讀書筆記

讀書緣由:

作為從中學的世界地理過渡到地理學專業的橋樑,曾經的經濟地理學的主幹學科之一的“世界經濟地理”,同時也是老師向我推薦的專業基礎書,我這些天仔細研讀,慢慢體會,邊思考邊請教,感覺有較大進步。

寫作方式:

主要把讀書時引發的思考寫出。 把引發的思考按本書的展開順序依次羅列,在其間滲透了筆者讀書的一些原則。

筆記正文:

1.關於全書的結構的認識。

全書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和第一章,為“世界經濟地理”的基礎理論部分;第二部分為第二章和第三章,總體介紹作為世界經濟地域系統的兩個基礎組成部分即居民(人口)和產業(第一、二、三產業地理);第三部分為分區的介紹,包括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和世界的海洋。為了在經濟地域系統上求得性質的均一性,沒有把美洲分割成自然地理意義上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而是就經濟政治地理而言地分成了美國南部國界以北的美洲——北美洲,和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拉丁美洲兩部分。全書的最後一章單辟版面,介紹“世界海洋”,以適應“海洋開發新時代”的來臨,內容稍顯單薄,只介紹了海洋的能源資源和空間資源和“世界各大洋的經濟地域差異”,或許是因為經濟地理學者對海洋的經濟地理意義及影響研究得還不深入的緣故。筆者認為,隨著人類對海洋開發技術的進步,海洋的經濟地理、政治地理意義會越發凸現出來,海洋環境有其獨特的不同於陸地環境的經濟地理特點,特別是海洋在世界地緣經濟體中做起到的作用,應該是很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課題。

2.關於緒言的讀書筆記

緒言主要介紹了關於“世界經濟地理”這門學科的如下幾方面內容:

①學科定位:地理學科體系中經濟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學與經濟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是一門與人類經濟活動結合十分密切的基礎套用學科。

②簡要的學科歷史回顧:十九世紀末,隨著經濟地理學的誕生,外國地理也分化出外國經濟地理這門學科——誕生;二戰以來學科更名為“世界經濟地理”,以反映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特點和學科的發展趨勢。

③研究對象:世界經濟地域系統,即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低於系統形成發展的條件、結構、體系類型及其地域運動規律。

④經濟地域系統的產生:人類的產業活動總是在具體的地域上進行,各個地域的條件因素與產業結構的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產業與地域空間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空間地域體系即經濟地域,進而形成一國乃至全世界的經濟地域系統。

⑤經濟地域系統的特徵:動態演化特徵、基於歷史發展的複雜性特徵(基於人類經濟活動在地域分工不斷深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多功能、多層次、多形態、結構複雜、網路發達的空間地域體系)、層次性(經濟地帶系統、經濟區系統、城市地域系統、地緣經濟地域系統、類型區系統)、開放性、系統性(各影響條件及各子系統統一於世界經濟地語句系統之內,每一地域都占有其一席之地)條件性(區位條件、自然條件、人口條件、經濟條件、市場條件、社會條件和國際條件等)。

⑥影響經濟地域系統的條件:區位條件、自然條件、人口條件、經濟條件、市場條件、社會條件和國際條件,極其相互作用機理的複雜性。

⑦地域產業結構:部門結構和空間結構。

⑧基礎理論:勞動地域分工理論和經濟地域運動理論。

⑨學習本學科的意義:揭示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地域性統形成發展的客觀規律,研究他們經濟發展條件的地域組合特點,探討地域產業結構的類型和基本特徵,分析其經濟地域的組織形式和經濟地域格局的發展特點,闡述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繫與發展趨勢,為合理組織我國地域生產和布局生產力,形成合理的經濟地域系統方面,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

⑩學習本學科所需的基礎學科及知識:世界自然地理、經濟學、經濟地圖學和計量地理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方法論基礎。現代化工具基礎:遙感、數學模擬、計算機輔助等。

3.閱讀第一章“世界經濟地域系統的形成發展特點”的思考

這一章首先從綜述的角度回顧了世界經濟地域系統的形成歷史,著重闡述了“地理大發現”和三次科技革命對世界經濟地域系統形成的影響;其次闡述了當代世界經濟地域系統的基本特徵(影響條件的新變化;產業結構的新變化;產業的地域分布的新變化);最後深及國家政治層面,劃分了國家的經濟類型。

①關於地理大發現及其影響:

時間:15世紀末,16世紀初

具體內容:由歐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繞非洲到印度航行成功即“新航路的發現”;橫渡大西洋抵達南美大陸的一些海岸即“新大陸的發現”和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成功的幾大歷史事件。

影響:其影響主要體現在產業分布和經濟聯繫兩個方面。把世界連為一個整體,擴大了世界經濟文化聯繫的範圍,為歐洲主要國家的原始積累開闢了新的來源(在美洲掠奪金銀;從事罪惡的非洲黑人奴隸貿易);促使新舊大陸間農畜產品種類的交流,進而影響了世界產業的分布與發展;促使世界貿易航線及貿易中心發生很大變化(從南歐地中海地區移向大西洋及其沿岸地區)。

地理大發現對世界經濟地域系統的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對歐洲主要國家在原始積累上的影響。歷史就是會這樣靠極其不平等和極度殘酷的掠奪實現了歐洲主要國家發生產業革命所需的財富基礎。

②關於產業革命的影響:交通運輸史由於輪船和蒸汽機的發明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也意味著世界國之間的聯繫也更便捷了;使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變成了大機器生產,工業社會從此開始。

③關於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使世界產業分布發生了十分明顯的變化(生產力的增強,明顯改變了產業分布的條件;生產的部門分工與地域專門化得到了迅速發展;經濟地域系統開始形成;國際經濟聯繫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新變化。)

④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經濟又有很大的發展,產業分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宗主國與殖民地附屬密切經濟聯繫為特色的世界經濟地域系統開始形成。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一場最為深刻的生產力變革,這場變革還在繼續,它把人類社會推向了後工業社會,最後進入知識經濟社會。它在人類的生產、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深刻地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使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條件、地域生產結構和經濟地域系統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⑥當代世界經濟地域系統的基本特徵:這部分內容逐層深入,從條件的變化談起,向上至產業結構的變化,再次,提升至產業分布及其與經濟地域系統的新變化,最後以“世界生產力分布的不平衡”為終了。這也反映了“世界經濟地理”這門學科的系統化的認識論方法。條件(區位條件、自然條件、人口條件、經濟條件、市場條件、社會條件和國際條件等)——產業——產業結構——產業的地域分布——經濟地域系統。經濟地域系統的的任何變化都可以深及條件變化,並從中找出更本質的原因。

其實讀書讀什麼,這是一個極端重要卻又極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是我從這幾年在高中的執教生涯中得到實踐和深化的。把握作者的思維方式,把握特定學科的認識論邏輯是我覺得最應該學的。學問大家的閃光之處可能也就在於此。需要我們學習和繼承的,不應該是考試捲紙上特定問題的答案,更應該是我們怎樣從容、有條理地面對一個新問題的方式。

⑦關於對“世界生產力分布的不平衡”的認識

不管我們是否承認,社會總是以這樣殘酷的極不平等和極不平衡的方式在延續他的歷史,我們能做的事只能是把自己變得強大,如果沒有“吞象”之禍心,尚可自保。世界生產力分布不平衡的這一事實,是社會歷史發展內在邏輯的深刻外化,喜歡也好,討厭也罷,我們都得接受之,面對之,迎戰之。

4.第二、三章的讀書思考講解和《人文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的閱讀做出,另文詳述

5.關於“世界經濟地理”在認識國家或區域上的認識論邏輯上的再認識現列舉出來本書對世界的若干大國的認識結構,再作進一步分析。(略)

日本;印度;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一點思考

在具體的認識區域的問題上,本書戰士的認識結構正好反映了如上的概括:條件(區位條件、自然條件、人口條件、經濟條件、市場條件、社會條件和國際條件等)——產業——產業結構——產業的地域分布(地域經濟特點和差異)——經濟地域系統,其中經濟地域系統是世界層次上的概念,面對具體的區域或國家,一般只論至產業的地域分布這一層次。其中如果哪一因素的作用表現得尤為突出,就側重論述,如歷史,社會,政治等非地理要素。而且在這裡,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本學科對條件、產業和產業結構和地域分異談論得很多,對經濟地域系統層次的闡述卻相對薄弱,這也是這一學科需要加強的地方。這部分如果沒有強勢的成果,前途堪憂。

相關推薦:
地理中國讀書筆記
國中地理教師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