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教師讀書筆記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讀書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我喜歡讀書,他帶給我最大的喜悅莫過於來自於讀書後心靈的成長。特別是讀了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感覺如沐春風。

我教書二十多年來曾想讓自己的課堂不一樣,想讓自己的學生不一樣,想讓自己的人生也不一樣,可到如今發現自己還是“老樣”。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不斷地思索為什麼想過的那么多到現在還是這樣,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什麼?從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可以看到其中列舉的很多教學中的現象和事例:為了幫助同學看病而遲到的團支書和幾位女同學;抓到偷同學手錶的學生;衛生區幾片落葉被扣分……作為教師我曾經歷過,碰到這樣的事情時我也思考過、迷惘過、……甚至有時我也會覺得它就像四季交替,颳風下雨一樣的自然,如何改變這樣的現象,它背後隱藏著學生的、教學的、什麼樣的不足。我就沒想過那么多,有的時候甚至為了節省時間而敷衍結束。讀了李老師的書,給我的收穫不僅僅是在文章中介紹的很多好的成功的經驗或是做法,更多的是一種啟迪、一種思考、一種指引。

省悟人生——起點上的終點思考。

“ 一個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又實用的方法——由終點開始思考。譬如說人生七十,因此,你可以先想好70歲想乾什麼,達到什麼程度,正在乾什麼,身邊會有什麼人……當這些明確時,你就知道50歲的時候自己應該在哪裡,已經完成了些什麼;在推想40歲、30歲以至於今天。”這是李老師文章中的話。如今的我當然已經明白並深切知道自己的一生和學生緊緊連在了一起,和教育脫離不了關係。可是我在20歲的時候就沒想過30歲的樣子,在做什麼,到什麼程度,和什麼人在一起。更沒有想過40、50歲甚至再往後的日子。今年我30歲,我會不由自主想一些東西:教學的,教育的等等,會想幾天后的,幾個月後的我在做什麼,和什麼人在一起。當然就會想今後更遠的日子和自己的人生。我想要什麼,我該做什麼,我正在做什麼,開始了思考不就是一個好現象嗎?

醒悟自己——不要像一般人一樣生活

“不要像一般人一樣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的人” 是啊,人與人的區別就是脖子以上的區別,也就是想法決定活法,活法決定結果。如果我們和一般的人一樣生活,一樣工作,一樣的追求,一樣的思維方式,一樣的朝九晚五,一樣的春種秋收,你憑什麼可以成為不同一般的人!這就像是工廠流水線,同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別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標新立異,有一個點與別人不同,有自己的特點就可以。李老師在文章中就這樣說“一般情況下,大家都只能‘其位,謀其政’已,但僅僅如此,肯定只能成為一般的人。我必須除此之外,種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長出個性的花,特別的草,儘管打不了多少糧食,往往能給你意外的收穫。我的“自留地”是什麼?如何耕種這塊地?很多問題隨著思緒的流動而明晰起來,那樣的我是什麼樣子的?人生因為這樣的思索變得神聖而另人嚮往!

醒悟教學——一切的教育都應該從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入手。

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內容的呈現突出了學生的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這些理念不都是在極力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只有學生真正動起來的課堂,才是以學生為主人的教學。當孩子的眼睛晶亮,雙手揮舞,情不自禁時這不就是最高境界的課堂嗎?當學生正襟危坐,紋絲不動時,當學生千啟而不發時,我們是不是要自我反省:學生願意學嗎?學生學得開心嗎?

醒悟教育——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分寬容,如此而已。

作者在楔子部分的第二句話用簡單客觀的事實和樸實明白的語言道明了教育的幾個利好原則:長者的身教;民主的成長氛圍,瀰漫其間的真愛,寬容。他說“我的長輩親友沒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們,卻以勤勞,善良,寬厚的品格無聲的薰陶了我,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礎,讓我能夠自由自在的生長。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分寬容,如此而已。儘管我們也曾喊過,教育要有愛心,但是我深深地被這個文本背景下教育是“一腔真愛”感動而且共鳴;我們也認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能力的最好途徑之一是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我想和葉聖陶生活即教育有幾多共鳴的地方),但我們可能會忽略為學生的體驗創造輕鬆安全自由的環境,並用寬容錯誤的博大的愛心允許和用言傳身教引導體驗中的失誤和偏差!短短的三句開篇語深深的打動我,也因為他讓我想起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經歷。“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是的,人性是一個人有別於其他人的根本,人性的善,就像太陽的熱,他會溶解人心中的冰點。而孩子們美好人性的塑造不需要任何的教育,他們只需要接收周圍成人們發射傳遞來的善良、寬容、仁愛等美好的信息。他們需要的是榜樣與模仿,榜樣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因此作為我們教師——孩子們心中最崇拜的人,孩子所生長“土壤”的創造者與耕耘者。我們的人性如何?我們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過嗎?相信我們曾經努力過,就是不知道堅持過多久?回想一下我們孩提時代,都是善良的,單純的,勇敢的,仁愛的,可是自己都不明白什麼時候變的世故、狹小,自私起來。其實孩子們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一個微笑,一息讚許,一個眼神,一個撫摸,一個擁抱。讓我們平時對孩子們多些讚美與鼓勵,少些批評與指責;多些尊重與理解,少些挖苦與抱怨。這些對於我們來說不算多,也不算難,就像李老師說的“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難的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快樂做。

醒悟管理——學生,應當從提倡什麼切入?

文中的這句話我感同身受,校有許多規章制度,但針對學生的條款大多是以“不準”和“禁止”開頭的。我想這是我們中國校園的特色吧,不準這禁止那,而且我們習慣與制定規章制度,作為管理者,最關注的是學生是否嚴格執行了這些“規定”了是學生的本分,不執行就是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輕則是一通教育談話,重則扣了班級考評的分。卻總是忽略應該如何把這些“規定”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也只有學生把規定演化為自己的自覺的習慣時,才達到了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斯賓塞在他的《教育論》中告訴我們:“記住你的管教的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別人來管理的人。”這應該被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銘記並實踐。我們每個人最怕聽到別人對我們說“一定、必須”等開頭的命令。學生也是如此,他們真的不需要被教訓式的“教育”,他們需要的是“夾心麵包”式的關愛與提醒。所謂的“夾心麵包”,就是“表揚+提醒+鼓勵”,鼓勵和讚美可以讓白痴變天才,職責與謾罵會使天才變白痴。

“教育是與讀書聯繫在一起的,書籍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一個學生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是人生無法彌補的遺憾。”其實讀書對於學生,對於教師,都最重要的,應該讓讀書活動伴隨我們的的一生!正如一位學者指出的那樣: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讀到一本令他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嘆 ……那么,這個人就不會有人性光輝,就難以走進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

相關內容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