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筆記範文3篇

整體書一一看過去,當合上最後一頁時,還捨不得結束。這就應該是《看見》給我們每一個讀者的震撼和共鳴吧。讀它時,讓我猶如身在其中,感受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感悟人生的真諦,內心有太多無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樣不斷的肆意翻滾著、流淌著。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著自己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己,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歷,她的採訪,常常會觸動我心弦,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就像歌詞里唱的“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不經歷風雨怎么風彩虹”,就像她的導師所說:“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其實一路走來,回首我們每個人走過的軌跡,哪個不是曲曲折折,而哪個人的經歷不是一首百轉千回的歌呢。

所以想想自己,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間蹉跎歲月了,就像白岩松對柴靜所說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非常美好”;就像她在報導監獄女囚時所表達觀點一樣:“人是一樣的,對幸福的願望一樣,對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樣,只是她生在這兒,這么活著,我來到那兒,那么活著,都是偶然。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當中,採訪是什麼?採訪是生命

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實這些放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嗎!感謝自己經歷的一切,認識自我的渺小和偉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為,很多人你可以不認同他的價值觀行為處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當成一個和你一樣對等的人來看待,去理解他的邏輯。不能理解的部分,應留有疑問,而不是劈頭蓋臉的質問。因為人對幸福的願望是一樣的。

《看見》這本書還教會我用客觀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問題。無論對我們來說是好還是壞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問題存在,首先我們要像柴靜報導“非典”一樣,為了“真相”深入其中,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真正了解問題本身; 其次就像“藥家鑫”報導一樣,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性,但深層折射出的是現在親職教育問題。所以,一個事件產生,它深層折射的問題,它的源頭在哪裡,我們還是要多問問、多思考。跳出問題看問題,不衝動、不盲目、不求急,有時“慢”也是一種效率。

相信《看見》給我們的啟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態度,不止是與人溝通,不止是看問題的方法,我想更多是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一種“打破重組”的快感吧!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看見讀書筆記範文(2) | 返回目錄

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於死。

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滿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其實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剛性。善良的人做“對抗性”採訪,不會躍躍欲試地好鬥,但當他看護真相的時候,是絕不撤步的對峙。

看這個人的眼睛,就知道真不真誠。

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失敗感比口含硬幣還苦。

“她去世快六年了,我不跟人談她,不看她照片,也不願別人跟我談她,每次夢裡終於看見她的時候,心裡都松一下:看,她沒死,我就知道。有時在夢裡我小聲喊她:“奶奶” ,她靠在門邊上,看著我,不認識了,說:“誰呢?” 我心裡淒涼,又覺得,是我沒照顧好你,不值得你認得。”

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善當然存在,但惡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彌補,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懺悔也許存在,也許永遠沒有,都無法強制,強制出來也沒有意義。一個片子裡的人,心裡有什麼,記者只要別拿石頭攔著,他自己會流淌出來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我沒有跟任何人說這件事,最難受的不是頭上和胳膊上的擦傷,也不是憤怒和委屈,是自憎的感覺——厄運中的人多有一種對自己的怨憎,任務是自我的某種殘破才招致了某種命運。

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天塌地垮,人只能依靠人,平日生活里見不著,不注意的人。

我這個年齡經歷的所有事都特別淡。

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已經知道有些人承受的東西是他人無力改變也無法體會的。唯一能做的是得到別人允許後,陪伴於此。跟你一起,試圖感受你的感受。

陳虻說:“你問一個問題的時候,你期待答案么?你要不期待,你就別問了。” 我不作聲。 我問醫生朋友:“為什麼我呼吸困難?” 他說:“情緒影響呼吸系統使呼吸頻率放慢,二氧化碳在體內聚集造成的。” “有什麼辦法嗎?” “嗯,深呼吸。” 上樓的時候,我深呼吸;下樓的時候,我深呼吸。我看著電梯工,她松松垮垮地坐著,閒來無事,瞪著牆,永遠永遠。我強烈地羨慕她。

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

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一九四六年,胡適在北大的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 我初看不明白。 他解釋:“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

“你不可能是個好新聞人。”有同行直言不諱地對我說。 “什麼是?” “愛打聽,好傳播。” 是,我本性不是。我每天四處打電話爭取採訪機會,做了很多獨家的選題,但這么做的目的,只是為了讓領導和同事接受我,讓這件事成為第二天的媒體頭條。我知道什麼樣的題能拿獎和被表揚,可我心裡清清楚楚,這些不是我打心眼兒里有欲望的題,它們不會觸動我。

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

“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說,“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陳虻

崔永元勸過我一次:“你不適合調查,跟在別人後面追,那是瘋丫頭野小子幹的事,你去做個讀書節目吧。”他怕我有點逼自己。我深知他的好意,但文靜了這么多年,一直泡在自己那點小世界裡頭,怕冷怕熱怕苦怕出門怕應酬,除了眼前,別無所見。有次看漫畫,查理布朗得了抑鬱症,露西問:“你是怕貓么?”“不是。” “是怕狗么?”“不是。”“那你為什麼?”“聖誕節要來了,可我就是高興不起來。”“我知道了,”這姑娘說,“你需要參與進這個世界。

當一個人的本能要求他逃避或是還手的時候,他能留在原地、忍受著攻擊的前提是,有一個公正的遊戲規則,並且深信對方會回到遊戲規則中來。

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訴別人應該怎么樣,這就是錯的方式。

人生奇詭,處處與舊日生活撞在一起。

沒人跟你過不去,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公眾對記者這個職業的要求是揭示這個世界,不是揮舞拳頭站在什麼東西的對面。

電視節目習慣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生與死,苦難與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善當然存在,但惡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彌補,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懺悔也許存在,也許永遠沒有,都無法強制,強制出來也沒有意義。 非常同意,人的一生,本來就是善良與罪惡,人性與獸慾不斷交織不斷干戈的過程。

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為代價,但那是出於生存。只有我們人類,是出於娛樂。

這些早就乾枯失血的花瓣給我一個刺激,人是一樣的,對幸福的願望一樣,對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樣,只是她生在這兒,這么活著,我來到那兒,那么活著,都是偶然。

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

人們在還能笑的時候,是不容易被打敗的。

陳虻說過:“去,用你的皮膚感覺新聞。” 這地震把我從演播室震出來,震到了地上。

這就是生活吧,不可能靠口號就度過去。

真相往往就在於毫米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並不吃力,把它精確的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多時間和更多氣力,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

有的人他沒有承受能力,別人罵他,或者對待他不好,他承受不了,所以他必須反應,本來是不想打人,但因為受不了就必須打人。他控制不了自己,就是心裡不自由。

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才是真的。

我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接受同性戀者?” 他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許多事情,是因為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回憶是一種清洗。

道德,不是沒有弱點,而是看清他,然後遏制他。

心靈與心靈的相遇才是文藝。

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斷,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強烈的單純判斷。

《看見》讀書筆記
看見讀書筆記範文(3) | 返回目錄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讀完了柴靜的《看見》,心裡的滋味很複雜。我曾以為這不過是一部讓我看看一個優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閱讀這本書時,每一次停頓,我都在思考著自身。

這本書中,內容主要以社會熱點故事為主,比如非典、家暴、地震、兩會、藥家鑫案、盧安克等等。透過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靜對中國民權、環境、三農、教育等問題的思考。

書中還講了其他很多新聞故事背後的故事,比如周老虎事件、藥家鑫事件、虐貓事件„„在虐貓事件中,柴靜提到了洛陽籍的攝影師馬宏傑,他扒火車、拍耍猴人,真是做到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贏得不少人的尊敬。

書中的每一篇都有一個主題,都由好幾個小故事組成。我沒有看過柴靜的節目,所以不知道她的風格,但是我覺得她書中對鏡頭的描述,充滿了反思,充滿了對比。她是在努力回憶當時的情境,當時的心態,對比如今的情境,如今的心態,試圖通過一次次的比較,找到之前沒有發現的蛛絲馬跡,之前忽略的細小感受。我感覺到柴靜對這份記者工作的熱愛,她是恨這份工作的,也是愛這份工作的,如此強烈的情緒支撐著她在這條道路上不畏艱險前進,冒著炮火前進。她既要公正客觀,又要不失人性。她這種自發地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也讓我很佩服。

柴靜經常會在書中拋出一句名人名言佳句,一開始我覺得就一顯擺。以前寫論文時就記得老師說,直接引用不提倡,除非你寫不出比原作者更好更貼切的。柴靜這到處引用,明顯讓我一瞬間覺得自己跌入了文盲的行列。但當我冷靜下來看完全書的那刻,才明白只有腹中有墨水,才能吊得出書袋。柴靜的記者工作不是那么輕鬆,談話之前要寫提綱,談話之後要剪輯,事實上看完書我覺得她們的日子真是十分辛苦。在這么忙碌的工作期間還要抽時間看書,而且能進行思考和消化。在空閒之際還堅持記錄自己的工作,用力地將所學和所看結合起來,不停地打磨,不停地提煉,光這一點,我就想當地佩服她。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
看見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一)

第一次認識柴靜,是看到了有關藥家鑫的那期節目,她沒有向其他人一樣只是簡單的評論,而是讓我們去思考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前一段時間,在網上注意到了柴靜的很多負面訊息,沒敢打開看,也覺得看了又能怎樣,肯定很多都是些炒作,有失公正。然後就細緻的看了她的書,斷斷續續有三個月的時間吧,從她的文里看到了柴靜的成長、進步、成熟,這才是真實的柴靜吧,因為文是不會說謊的。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價別人,想想吧,這樣合適嗎?在看書的過程中思考了很多問題,也覺得自己似乎在真實的活著,因為我嗅到了進步的味道,開始去關注自己的內心,每天都可以過的很充實,即使經常一個人也不覺得孤單。其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里,更多的是和自己做伴,處理好了這段時間,你就學會了強大,可以寵辱不驚的面對很多事情。

今天早上看這本書的尾頁部分,邊吃早餐邊看,怎么發現句句都是真理啊,說的真好,直戳你的心坎,這就是生活的沉澱、生命的頓悟吧。看書,不只是看熱鬧,它給我們打開了另外的一個世界,每個人的經歷都是有限的,每一種生活你不可能都去經歷一邊,但是你在書里可以體會的到,當你融入故事情節,開始和主人公共呼吸時,你就會理解人生的百態,原來有那么多的未知世界是我們不了解的,所以,以後對於我們不了解的事情不要輕易去發表結論。

很多人說,當你把工作當作事業去乾的時候,你就會享受到工作的快感,從而走向成功。柴靜就是這樣的人,認真、執著、熱愛,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她慢慢去認識改正身上的缺點,一步步的變得從容、寬容、理解,節目也越來越具有說服力。當然,也羨慕她身邊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幫助,互相體諒,互相包容彼此,這樣的工作誰會不為之傾其所有呢?想想自己,似乎懶惰了很多,變得不求上進,再這樣下去真的就廢了,自己都會嫌棄自己。所以,心態一變,你不會覺得多餘的工作是負擔,因為不去接受挑戰、只是逃避你怎么去證明自己原來可以很出色的去完成它。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二)

書名如其人,書如其人。於前者,可以看見柴靜內心世界;於後者,從娓娓道來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對這個世界的關愛和對人性的剖析。於是,無論是關於人生的感悟還是對世界的覺悟,在《看見》里,都可以看見。

起初拿到這本書時,本能地認為在這本書中應該會有可以選擇的標誌性事件,或者會有描繪歷史的雄心,然而,在大量的新聞報導里,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些人,讓我們本身存在的一些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最後發現這種搖晃是危險的,然而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一、生活中充滿悖論

柴靜的文,有一種力量,一種有溫度又有黏度的力量大多指向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夾雜著探索人性的熱情,關照著那些為憐憫所涵納的不安、恐懼與絕望。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在不斷地向自己發問,不斷質疑,故而里行間帶有脆弱迷人的氣質,與此同時,又因這種發問與質疑的持續性,這些文擁有一種韌勁,糅合著作者的執拗與激情。

但我猜,受過嚴格的邏輯訓練的人,會對這樣的文產生些許不適,因為其中經常使用的,恰恰是“我的答案就是沒有答案”這種的悖論式表達,而其思考的探究,也常止於最易達成共識的界面上,諸如:過程是有價值的;人性是複雜的;認識自我是艱難的;內心要獨立等。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不同時代的不同思考者那裡,你都能找到相類似的句子,以及更精緻的論證過程。

二、柴靜說,我的理想是不斷完善自我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人的一生是不斷實現自我意識的過程。當看見非典時期由於疫情的肆掠,運送病人的醫生沒有隔離服,只穿著普通的藍色外科手術服時,我們明白了,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當看見偏遠的雙城中,出現了集體自殺事件,我們明白了,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能不能打開它,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當看見十幾年遭受丈夫毆打都不曾還手,而在一天的晚上刺了他27刀的安華後,我們明白了厄運中的人多有一種對自己的憎恨,認為是自我的某種殘破才招致了某種命運。

直到書的末尾處,出現了這么一句話:曼德拉說,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於說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並讓別人看到,那就等於說誰都可以這樣做,然後很多人都會這樣去做。

三、不僅要埋頭苦幹,更要抬頭望天

梳理了思緒,能震撼人心的,往往存在於細節處。正如我們的教學,何嘗不是一個在悖論中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面對既幼稚又成熟的學生,我們要懂得把握其兩面性;面對既活潑又安靜的學生,我們要懂得其差異性;面對既驕傲又謙虛的學生,我們要懂得因材施教。從實踐中獲取問題,到理論中尋找答案,並有機結合。

讀書筆記心得 《看見》
《看見》讀書筆記1500字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
《看見》讀書筆記800字
暑假讀書筆記 《看見》
《看見》讀書筆記1000字
《看見》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