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書筆記1500字

讀書筆記是讀者將自己在閱讀時獲得的資料或者心得記錄下來的一種文體。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讀書筆記欄目的小編精心為您準備的《道德經》讀書筆記1500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初觸及《道德經》,是在一座較偏僻的道觀中。

閒來無事,與家人出遊,抱著躲開大都市的喧囂,偷一處清淨地的心情,四處遊山玩水。一次偶然,進到了一座道觀。門口小几上放著一些免費贈閱的經書小冊。於是,我遇到了《道德經》。

想起曾經,爸爸對我說過:閱讀,不僅是閱讀,而且要“悅”讀。“悅”是一種好心情,閱讀時,應該抱著愉悅的心情接受新知識、新思想以及展開新的思考。但由於當時我年紀太小無法明白,但這一次,當身處寺內,手捧一冊道德經,鼻嗅幽幽檀香,我仿佛明白何為“悅”讀……

悅讀道德經,讓我從中品出了絲絲韻味;再細品,我的心思便被“致虛極,守靜篤”所吸引。

“致虛極,守靜篤”,意為:使心靈達到虛寂的極點,堅守住生活的清靜。這應該是學習道家思想時,觀察自己,善待他人,相處自然的必需心態。

道家崇尚“無為而治”,主張順其自然,“生生不息,厚德載物”,以及道家所獨有的修真,意在回到生命最原始的“根”。

而首先需要的,不是怎樣刻意地淡泊名利、隱居山林,而是先觀察自己,堅守自己清靜的生活,忍受孤寂。

尼泊爾有靈修少年,獨自閉目修行,不吃不喝六年,雖然受社會微言,但是並不影響他學習自己,與世無爭。對自己的清靜,才更加方便於心靜,心靜才能更容易看清世界。或者稍作比喻,將萬物歸為一個池塘,有水有魚有泥沙。天,為水;人,為魚;土地,為泥沙。若魚上下竄游即人心不靜,則萬物混沌,無法分清水與土,容易被世俗所欺騙、蒙蔽;若魚只是靜靜遊動即心靜如止水,則萬物明晰,水中無泥,泥沉水底,一切孰輕孰重,都會豁然開朗。

此為待己清靜。

當自己的心已靜,能做到生活清靜,則應該對他人平靜。

使心靈平靜至極點時,待人則應該以寬厚容忍取代尖酸刻薄,處事則會以冷靜取代急躁,遇到再急的事,也會有平靜的心態。“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意為:凡事都是相對的,之間可以互相轉換,這才是永恆不變的。用如今的話來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若我們以德報怨,公平公正,對待敵人不針鋒相對、落井下石;對待朋友真誠而不溜須拍馬,時刻保持平靜的心態,那么所謂人緣也會自然而來,我們自己也可在社會中占一席清靜之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為何上善若水,就是因為水與最善的人一樣,平靜待人。此為待人平靜。

當自己已經能做到對待他人平靜,則應該回到道家“修真”的本性,回到生命的原始——自然。學會與大自然寧靜相處。

古時候的人們,與大自然息息相生,時時都要看天生存。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仿佛對大自然的依賴越來越少,可以“溫室種植”“人工降雨”甚至“轉基因”提高產量……因此,我們對大自然越來越不重視,“捕鯊魚”“伐樹”“無數巨輪漏油”各類破壞生態平衡的做法。

此為違反了道家的“順其自然”。許多人誤解:順其自然就是屈服於命運,不做鬥爭。非也。順其自然,是道家理論的基礎,是指順應自然的規律,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生不息,“夫物芸芸”的景象。若當我們真正尋回生命的本源,就會發現,被紀錄片說得多彩繽紛的大自然其實是多么的寧靜與和諧,看似弱肉強食的生物圈其實有著合理和諧的秩序。

這時,我們就應該還給大自然一份寧靜,我們更為簡樸的生活能減少自然界的負擔,我們更為清靜的心靈會知道如何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我們更為平和無為的性情會幫助我們放棄不必要的殺戮和浪費,減少自然和社會中流動的戾氣,代之以一份寧靜。

此為予自然寧靜。

“致虛極,守靜篤”;待己清靜,待人平靜,予自然寧靜。

這是我悅讀中的收穫,“致虛極,守靜篤”只是《道德經》中的眾多名句中的一句,卻道出為人處世的智慧心態,亦是道家入門的修行之路。落筆於此,不禁感嘆,那么多人讀過《道德經》,又有多少人能讀懂這一種心態呢?轉念一想,每人眼中都會看出一味與眾不同智慧,這才是經典的魅力。

閒時細品《道德經》,悟出的道理使人感受讀之愉悅,讀之清靜,又使人品嘗出靜讀人生之趣……

更多精彩的讀書筆記盡在讀書筆記網!

相關內容
老子《道德經》讀書筆記
《道德經》讀書筆記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