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讀書筆記4篇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最近,我讀了一本好書——《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這本書出自於林漢達先生之手,講述了從周朝東遷到晉朝統一全國的故事。

書中講了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和三國故事。其中,我特別喜歡春秋故事中的晉文公重耳,因為重耳十分講誠信。重耳在流浪時,對楚成王許下了“如果你我兩軍交戰,我軍願退避三舍(一舍在古代就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的承諾。

我對於書中的“飽不忘飢”和“退避三舍”存在一些疑問,為什麼晉文公重耳退避三舍之後又攻打了楚國呀?但是我覺得重耳還是十分講誠信的,因為晉文公在楚成王的面前許下的承諾做到了,所以我覺得晉文公重耳挺守信用的。

我覺得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向重耳學習,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同時還不能不講誠信,我們說到就要做到,這樣才能“言必信,行必果”。

讀了這本書,我還認識了許多歷史人物,比如諸葛亮、關羽、劉備、孫權和晉獻公等。我還了解了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千金一笑”、“盜符救趙”、“合眾抗秦”、“暗渡陳倉”等,學到了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拓寬了我的視野。

黨員讀書筆記——《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
歷史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共29年。這是一段波瀾壯闊而又曲折複雜的歷史,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離我們很近,同今天有著直接的關聯,深入學習和研究這段歷史,意義重大。

學習這段歷史,可以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是怎樣把一個四分五裂、極端落後的舊中國,建設成為除台灣等島嶼以外的空前統一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蕩滌舊社會留下的污泥濁水,採取了哪些重大步驟;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取得了哪些輝煌成就和成功經驗,又遭受了哪些嚴重挫折和失敗的教訓;成功的原因是什麼,犯錯誤、遭受失敗的原因又是什麼;在複雜多變和嚴峻的國際環境中,怎樣審時度勢,從容應對,而始終立於主動地位;為了維護祖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進行了怎樣堅定而有理有力的鬥爭;在嚴重困難面前,以怎樣的姿態和精神面貌去戰勝和克服困難;我們黨是怎樣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任何其他政治力量糾正自己的錯誤;黨的領袖們是怎樣殫精竭慮、苦苦思索,通過調查研究去尋找建設社會主義規律;他們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表現出來的智慧、勇氣和採取的科學的工作方法是何等地令人欽佩,等等。了解了這29年的歷史,就會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什麼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怎樣產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不是對29年的否定,它恰恰是在29年所奠定的制度的和物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繼承其正確的,改正其錯誤的,與時俱進地增添了許多全新的東西。

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是這29年黨史的真實紀錄,對上述一系列問題作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和闡述。它的出版,不僅是黨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是黨的整個思想理論宣傳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這部黨史優點很多,至少可以舉出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的統一。黨史是一門政治性很強的學科,同時又要求具有高度的科學性,二者必須統一。對於黨史,站在不同的立場,就必然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因此,我們寫黨史首先要有一個基本的立足點,這就是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即黨性原則。所謂科學性,就是實事求是,符合實際。《黨史》第二卷全面地實事求是地反映了29年的歷史真實,緊緊把握這段歷史的主題和主線,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次政治運動,重大歷史事件,經濟、政治、文化等建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思想理論等等,作了比較準確的記述、精闢的分析和公正的評價。對於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苦奮鬥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的經驗加以充分肯定。對於黨所犯的錯誤及其後果,如實反映,既不迴避,又不渲染,以嚴肅的態度和語言來表述,寫得恰如其分。對於黨犯的錯誤,不是簡單化地籠統地加以批評了事,而是作全面的分析。比如,對“大躍進”,《黨史》二卷是這樣寫的:“毛澤東發動‘大躍進’運動的初衷,是希望以最快的建設速度儘快改變貧窮落後面貌,使中國真正發展、強大起來,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種願望,與廣大幹部民眾的普遍願望是一致的。問題在於實際工作中背離了黨一貫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沒有經過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便從主觀願望出發,誇大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提出了一些超越歷史發展階段的目標和方針、政策,造成了實際工作中違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情況。這種頭腦發熱的現象,不僅毛澤東有,其他中央領導人有,而且在當時的黨員和幹部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是當時那個發展階段由急於改變中國‘一窮二白’落後面貌的心情而萌發出的一種歷史現象。”書中對“大躍進”造成的嚴重破壞和巨大損失作了詳細敘述,同時也講到另一面的情況:“廣大幹部民眾以空前的熱情和幹勁,戰天鬥地,晝夜苦幹,所付出的辛勤勞動也取得了一部分實際成果。還有那些修建得合乎需要的農田水利工程,那些新增加的後來形成了生產能力的工業設施,不僅在當時發揮了作用,而且在以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繼續發揮著效益。科學技術也有了可喜的發展,尤其是在某些尖端科技領域填補了一些空白。在全國許多從來沒有工業的地方辦起工業,雖然很大一部分當時沒有能夠鞏固,但終究為這些地區後來的工業發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這部黨史在講黨的缺點和錯誤的時候,完全是為了總結經驗,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以增長才幹,使我們更好地前進,而不是為了別的。中國共產黨的兩個歷史決議在這方面做出了榜樣。我們黨就是在正確總結經驗教訓中逐漸成熟起來的。

這部黨史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對於重大的歷史事實,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判斷,而不是離開歷史條件的變化,用今天的政策去衡量和評價,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比如對統購統銷政策的評價就是這樣,書中說:“歷史地看,實行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是我國工業化初創階段必須採取的一項重大政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項政策不僅穩定了市場,在不高的水準上解決了全國人民經濟生活中最重要的吃、穿問題,而且基本滿足了初期工業建設對大宗糧食的需要。”“實施這一政策20多年的實踐說明,它對供給和支持經濟建設,保證人民基本生活安定,維持物價和社會秩序穩定,每逢災年調集糧食賑災度荒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也應看到,統購統銷制度在客觀上割斷了農民曆來同市場的聯繫,限制了商品生產的發展,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以避免的。”對於黨史上的重要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這部黨史也寫得比較公道,不因為犯過錯誤而抹煞其貢獻,也不因為有過功勞而掩飾其錯誤。

第二,做到材料和觀點的統一,即所謂史論結合。這部黨史不是簡單地敘述歷史,而是夾敘夾議,在敘述歷史過程中都有所分析和評論。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得很清楚,分析意見說得比較中肯、深入而恰當。當你讀了一段事實的敘述之後,感到需要評論的時候,一段精彩的評論果然就出現了,使讀者產生一種滿足感,提高到理性的認識。書中引用了許多材料和數,都是為了說明問題的。不是材料的堆砌,也不是平鋪直敘,材料和觀點融合得比較自然。對於重大歷史問題,不僅說明事實是什麼,並進而說明事實是怎樣發生的和為什麼發生的。比如,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現在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部黨史對這個問題的論述是有說服力的。它分析了當時的實際情況,用事實說明社會主義改造是社會經濟客觀發展的趨勢,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而不是人為製造的。拿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來說,當時情況是,就總體而言,國有企業優勝於公私合營企業,公私合營企業又優勝於私營企業。正如書中所說的:“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隨著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中,雖然也出現過一部分民眾生產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但從總的方面看,所有制關係的變革不但沒有破壞生產力,而且明顯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農業合作化過程中,糧食產量逐年都有所增長,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技術改造逐年都有所發展。原有私營企業在接受改造過程中,生產增長和效益提高也比較顯著。”同時,書中又指出了“三大改造”的不足之處以及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

第三,達到歷史和邏輯的統一。這是歷史書,主要寫歷史發展過程,但不能寫成編年體。這段歷史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國防、統戰、外交、黨建等等,頭緒紛繁,非常複雜,而又互相聯繫。因此,全書的編、章、節的劃分和編排需要有精心而周密的設計。我認為這部黨史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整體結構是合理的,條理分明,思路清晰,邏輯性比較強,前後連貫而不重複,可以一口氣讀下來。關於結構,有兩點談一下我個人的看法。一是關於前七年要不要分為兩編的問題,即所謂“前三後四”。我贊成現在這個本子的劃法,把前七年作為一編。前七年中也有階段性,即前三年的經濟恢復時期和後四年的大規模經濟建設開始和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時期。其實,三年經濟恢復時期中社會主義因素也在不斷地增長,正如書中所說:“實踐表明,在新中國成立的頭三年,在某些方面(不是在一切方面)已經開始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工作。”“前三後四”這兩個階段,同前七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後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十年,不是一個層次的歷史階段,不宜分成兩段同它們並列,而應以前七年作為一個歷史階段,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也就是新民主主義時期或叫新民主主義社會,毛澤東、周恩來都多次說過,過渡時期就是新民主主義社會。二是關於第四編“在徘徊中前進和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放在第二卷好還是將來放到第三卷好的問題。這兩個方案都各有其道理。中央黨史研究室經過反覆研究並徵求有關專家意見後,決定放在第二卷。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如果第二卷以第三編“‘文化大革命’的內亂和林彪、江青兩個xx集團的覆滅”作為本卷的結束,讀完全書會使人感到壓抑、茫然,中國將向何處去呢?得不到答案。以第四編作為本卷的結束,則完全是另外一種景況:經過撥亂反正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有了前進的正確方向,人們看到了重新振興的希望,令人鼓舞。

第四,文風比較好。文平實、精煉而順暢,遣詞造句比較考究。用概括而準確的語言講述歷史,翔實而不煩瑣,用儘可能小的篇幅表達了最大容量的內容,又有典型事例和代表人物的形象描述。特別是一些點睛之筆、提神之筆,讀後令人感奮。書中對中國20世紀60年代前半期的歷史風采就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描述:“帝國主義越是封鎖,國民經濟越是困難,人民卻越是團結在黨的周圍。這是因為,人民民眾堅信,黨所代表的是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發展工農業生產,改變貧窮落後面貌,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一個艱苦奮鬥的年代,一個樂於奉獻的年代,一個理想閃光的年代和一個意氣風發的年代。這種時代性的社會風尚和思想氛圍,給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烙下了深刻的印記。”“文似看山不喜平”,這部黨史讀起來很吸引人,不覺得枯燥。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是經中共中央批准的權威黨史基本著作。它以《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論斷為指導,吸收了多年來黨史研究的積極成果,以翔實的材料,大大豐富和充實了《歷史決議》的內容。這部黨史的出版,對於我們正確認識和了解這段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確認識過去,有助於正確把握未來。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讀了它,可以有新的認識,受到新的啟迪,溫故而知新。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們,讀了它,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從前人的艱辛探索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汲取經驗和教訓。

多年來,境內外出版和發表了大量關於這段歷史的專著和文章。大部分是好的或者基本上是好的,符合或者基本符合歷史的真實,對於人們有教育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專著和文章,否定和醜化黨的歷史,否定和醜化黨的領袖人物,刻意渲染和誇大黨的缺點和錯誤,把黨的歷史說得一團漆黑。他們使用造謠誹謗、無中生有、斷章取義、以偏概全、顛倒是非等種種手段,欺騙那些善良的不了解情況的人們,在民眾中間散布對中國共產黨的不信任感,以達到他們別有用心的目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的出版,將真實的歷史呈現在讀者面前,起到澄清事實、正本清源、以正視聽的作用。這是廣大黨史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所熱切企盼的。

近些年來,人們在議論這樣一個問題:在國際風雲急劇變化、世界社會主義處於低潮的形勢下,許多國家的共產黨失去了執政地位,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甚至解體了,而中國共產黨儘管經歷了許多艱難曲折,卻是永葆青春活力,越來越壯大,堅強有力地領導著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向著自己的目標闊步前進,這是為什麼?我想,只要了解和研究一下中國共產黨90年的歷史,特別是讀一讀《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是會得到答案的。

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史學習,這是一個很好的傳統。毛澤東、鄧小平、xx、xx同志都有這方面的重要論述。黨的xx屆四中全會又提出建設學習型政黨的任務。中央領導同志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的講話中說:“倍加珍惜黨的歷史,深入研究黨的歷史,認真學習黨的歷史,全面宣傳黨的歷史,充分發揮黨的歷史以史鑑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是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是一部高水平的學術著作,又是一部重要的政治教材。對於全黨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來說,學習這部著作是非常有益的和必要的。

《歷史的豐碑》讀書筆記
歷史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暑假,我讀了《歷史的豐碑》這本書,深受啟發和教育。

該書追溯了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後,由於清王朝的腐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使中國人民飽嘗了“落後就要挨打”的痛苦,但也喚醒沉睡著的中國大地。從“太平天國”到“戊戌變法”,從“義和團運動”到“辛亥革命”……,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一躍而成了主人。而後,思想解放的春雷,響徹中華大地,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繼鄧小平英明領導,以xx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領導黨和人民在紛繁的形勢下,抓住機遇,加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這是一本濃縮了中國恢宏的百年巨變的大書,更是一本令人感奮、催人奮起的好書,它不但形象地反映了20世紀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奮鬥征程,更進一步增強了我們每一位華夏兒女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我們每一個青少年都應牢記英雄先烈們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甚至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同時,我們更應該明白自己所肩負的歷史重任。

讀著這本書,我仿佛親眼目睹了天安門前閱兵式上那整齊的步伐,威武的軍人,美麗的女兵,燦爛的笑容,鮮艷的五星紅旗……看見了在溫暖的春風中,對外開放使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又恢復了昔日的光輝。

有關歷史書籍的讀書筆記
歷史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萬曆十五年 明朝,沒有元朝的錚錚鐵騎,沒有清朝的風雨飄搖,它靜靜地潛伏在歷史的穴罅,呻呤著屬於它的孤寂。 -----題記

(一)黃仁宇的“大歷史觀”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譯為“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只是依稀記得他的“大歷史觀”。由於孤陋寡聞,不能從專業的角度解釋“大歷史觀”。 最初我覺得歷史是由一個個事件組成,既然是發生過的事實,那么歷史書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歷史事件羅列出來告訴人們過去曾經發生過些什麼。人們掌握的史料越詳細,就越接近歷史"真相"。後來才知道書寫歷史時還有所謂的"歷史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對歷史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眼中的史實是不同的。大概這也就是方法論上的差別。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歷史觀。所謂的大歷史觀就是注重歷史事件背後的大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而不糾纏於具體的人人事事,因為所有人物的"賢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歷史發展的程式"。以前,屢次在書攤上和那本書擦肩而過,直覺固執地認為《萬曆十五年》如傳統史記般瑣碎地描寫該年事記。其實該書是以1587年為支點,將明後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於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文明史。書,特別是一本沉澱了歷史精髓的書,是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解讀。拿到書的時候,裝幀顯得很樸素。相對其他小說類讀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滲透出深邃的歷史。於是就一天看一點,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涌過。從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模範官員海瑞、將軍戚繼光、哲學家李贄到活祖宗萬曆皇帝,無不敘述了他們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飽受煎熬,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這些人最終都沒有功德圓滿,甚至身敗名裂。張居正最終被查沒,萬曆自己死後也無法同最愛的鄭氏同陵,海瑞則在大家的摒棄中掙扎......“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引自書中的話。

(二)首輔之殤張居正幾乎開創了“萬曆盛世”,把明朝推向輝煌的歷史頂峰。以前只知道張居正生前身後的強烈反差,兀自歸咎於萬曆的“逆反報復心理”。讀後感觸頗深,幡然醒悟其真正原因乃是他的強勢行政模式和作風同當時的“文官政治體制”格格不入。他在世的時候沒有發揮他曠世的精明幹練發現“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後或成或敗,全靠看它與所有的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憂,否則理論上的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他忽視了他所要改變的東西正好是當時落後的生產方式與政治現實相平衡的產物,他忽視了中國兩千年來封建體制的癥結就在於道德代替了法制。於是他的失敗和海瑞被視為異端就理所當然的。張居正十年鼎力革新,也受盡怨謗,最終人亡政息,至他身後,與他交好的還屢受其株連,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政治家最大的失敗。而在其後的申時行,也許就領會到了這一點,他開始同文官體制妥協,甚至寧可被看作是大和事老,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依舊堅持折中調劑的原則。一切的一切,目的也是為了讓國家機器的穩定運轉。於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變成文官體制與封建皇權的緩衝劑。一旦緩衝失效,夾於中間的首輔就不得不“引咎辭職”,成為衝突的替罪羊。首輔猶如深陷歷史漩渦的一葉扁舟,注定沉淪。

所以說,從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政治家為保障社會的穩定,而有可能採用保護落後來作為手段之一,在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種政治家的睿智,因為當時落後的一方占據主動權。因為這樣,無論從國家資源還是個人資源以及發展中可能付出的社會成本都有可能是最小的。 在上層文官集團和下層成千上萬的農民之間,在多達兩萬人的文官集團內部,明朝如此龐大的國家所賴以維持秩序的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換句話說,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並不是靠現代化的法律和理性的制度而是依靠道德來維持的。但是,道德不過是一些抽象的準則,真正在人與人之間起作用的是"禮",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禮保證了整個社會運行秩序。無奈的是,這腐朽的制度就這樣肆無忌憚地不斷創造一幕幕歷史的悲劇。

(三)怠政的背後——萬曆從陽到陰 自漢代儒家思想上升成為意識形態之後,歷來統治者的目標都是一致的:用道德來保障鄉土社會基本秩序,而不去顧及經濟技術上的進步。事實上,道德以及它的外在準則"禮"務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力圖摒棄一切競爭因素,鄙視任何經濟和技術上的努力,其結果是幾千年來鄉土社會幾乎是靜止的,歷代皇朝更替不過是歷史的簡單循環。黃仁宇指出在這樣的社會中,法律極端落後,但並不表明國家的運行是無序的,相反,它依照道德和"禮"的秩序運行。明朝到萬曆年代所面臨的問題在於表面上倡導的道德與人們實際上的行為已經嚴重脫節,這個矛盾已經嚴重到人們對道德和"禮"喪失信心並且無法維持下去。比如萬曆皇帝看透了道德與行為不符合的陰陽之別,拒絕用"禮"來表率天下,使得朝野上下對道德進一步失去信心,更加肆無忌憚地發揮"陰"的一面。作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皇帝曾幾何時也想勵精圖治,甚至願意努力去實踐"禮"來建立人們對道德的信心,當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陰陽兩面之後首先對道德喪失了信心。他的消極怠工並不是針對某個官員而是對這整套道德禮治體系。明朝後期道德和"禮"的確發展到畸形。這一整套道德和禮治體系一旦被建立起來就不再受人們所控制而是處處限制人們的行為。一直以為傳統社會的皇帝可以為所欲為,呼風喚雨。看過《萬曆十五年》才根本改變了我的看法,皇帝不過是整套制度系統當中的一個角色,而且最受整套系統的壓抑和控制。有些史學家,粗鄙地認為萬曆皇帝是慵懶的。其實,他是睿智的,看透了體制的本質。他是優柔的,放棄了對體制束縛的抗爭。 (四)饕餮悲劇至於其他人如抗倭名將戚繼光、清官海瑞等等沒有一個不是這樣一套制度下的悲情人物。在《萬曆十五年》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相混淆,對人的一切評價最終歸結到道德問題,人們就不得不生活在虛偽的面具下,所有人都隱瞞私慾表現出道德崇高的樣子,加深了每個人陰陽兩面的分化。陰陽兩面的嚴重分化的結果就是表面上一套實際上一套,令所有人都不再相信道德。黃仁宇指出,儒家思想的道德力量在人們對它相信的時候是具有非常強大的作用的,像文天祥這樣文弱書生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而當所有的文官集團和所有的民眾都不再相信道德時,這樣的統治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問題的根本不在於以德治國有問題,而在於私人道德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壓抑了人性和自由,但壓制不了的私慾以"陰"的一面存在和膨脹。事實上,道德都成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漢王朝開始,就以道德為根基建構社會制度,但德治始終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當管理體系中的大多數成員都把道德當成有效手段,整個社會呈兩幅畫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掛在口頭的目標,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對追求自己的私慾。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著稀有罕見,然後大家都懷著萬分景仰的心態仰望海瑞,心中卻想著自己的勾當,卻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就是中國政界的現狀。這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絕大多數人都將仁義道德披上,穿上這件漂亮絢爛的衣服,以高尚的名義,行苟且之事。

(五)史海回眸歷史就是這樣神奇,總能創造出匪夷所思的故事留與後人去猜。歷史,就是這么客觀地前行。放寬歷史的眼界,伸展歷史的觸角,歷史的書寫應該還原歷史發展真實的軌跡。歷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細節中,需要我們去體會和研習,而不需要他人直接的結論。 感謝黃仁宇先生,獻給我們這么好的一本書,更感謝他獨特的歷史視覺。不同的人看《萬曆十五年》能看出不同的東西,甚至有人從中悟出了許多管理學方面的心得,我更關心的是黃仁宇在解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時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層次分析。從《萬曆十五年》讀出的不僅僅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中國社會更是當前中國社會的影子,我們需要做更多這樣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面臨的種種特殊的問題。

相關推薦:
歷史教師讀書筆記
有關歷史書籍的讀書筆記
希羅多德歷史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之《圖說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風雲錄讀書筆記
黨員讀書筆記——《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
希羅多德歷史讀書筆記
歷史的選擇讀書筆記
《近距離看美國之一:歷史的憂慮》讀書筆記
《歷史的選擇》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