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老師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說“書籍是學校中的學校”,那么對一個教師而言,讀書就是最好的備課。當我捧起《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與這位偉大的教育家進行心靈的交流。

在《給教師的建議》中的一篇文章里談到了怎樣對待“後進生”問題,讀過之後,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為教師,被贊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每一個後進生?在我們的學校里也存在著這樣的群體,由於家庭因素、生活環境因素或者先天智力發育等,使他們的學業不佳,使他們成為教育者心目中不被關心,至少是不被特別關注的一類人。與此相反,那些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自然成為教師心目中的寵兒、學校里的精英。不被關注的學生們淪為弱勢群體,沒人關注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思想。其實他們的心中也有自尊,也有擁有自豪感的強烈欲望。學生年齡再小,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也需要讚許的目光、會心的微笑、紅紅的對號、豎起的拇指。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笑容,多灑一些雨露給那些“無可救藥”的後進生吧!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也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每一個人跟前去,看看每一個人遇到什麼困難,給每一個人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作業題。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們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或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一定要設法讓他們有機會獨立去思考。如果教師只是口頭講授或板書,或者讓一些程度較好,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流利的回答,那么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對於那些後進生就會產生很大的障礙,久之就會有更多的“欠賬”。因此,留下獨立思考的時間很重要,無論這些時間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要促使後進生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有進步,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

回想一下我們的教學過程,是否做到對學習困難學生特別關心、特別關注呢?這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好好地反思,切實地改進工作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還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求,當做飢餓者的食物。但是環顧一下周圍的人們,看到的令人遺憾的現象就是大多數老師整天都忙著批改作、備課、上課,可以說沒有誰能夠有閒逸之情去捧著教育雜誌或者教育名著在閱讀。只有個別老師在寫論文或上公開課時,才偶爾想起來找一點參考書看,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現成文章,有無可參考的教案、論文等。大多數老師仍在“啃老本”。一位語文高級教師曾說過“唯讀兩本書(教材和教參)的老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愛心和社會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教師”所不可缺德“精神底子”。可在今天,我們的“老本”還夠用嗎?還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嗎?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提升我們的心智,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讀書,每天不間斷讀書,跟書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僅是為了教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求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讀一些學術專著,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內,是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些科學基礎知識,對於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海洋里,你所交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