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閒評讀書心得

每個學生的每個方面都要按統一要求平均發展。一刀切、齊步走、統一要求,這是當前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實際上,學生是存在差異的,目前在對待學生差異上,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不敢承認學生的差異,怕承認了差異會使教師放棄一部分學生的教育;一種是誇大學生的差異,把學習好的看作是天資聰明,將來有所造就,把學習不好的看做是天生笨蛋,是朽木不可雕也。顯然,這兩種傾向都是錯誤的。如何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學生的差異呢?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已經給我們做了榜樣。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賢者七十二人。為了因材施教,孔子平時對其弟子進行了詳細的觀察:“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認為其弟子“柴也遇,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彥。”其意思說高柴不誠實,曾參天性鈍拙,顓孫師偏激,伸由則粗魯。這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個性差異的分析,然後再根據其個性差異,實施因材施教。

學生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智力水平的差異、環境影響的差異、個性特點的差異、非智力因素上的差異等等。面對以上的種種差異,特級教師馬芯蘭對教學提出“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評價思路(“保底”是指保證學生人人達到一個基本要求:“不封頂”是指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基礎上,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展)。林崇德教授提出“鼓勵冒尖”、“允許落後”。

以上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典範。教師應視學生的差異為正常,不能強求學生在學習上獲得同樣的成功,企圖讓所有的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是不現實的。

其次要樹立主體教育的思想。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用現代教育思想來看,不僅要看教師“教”的怎樣,還要看學生“學”的怎樣,而且要從學生如何學這個基點來看教師怎樣教。葉聖陶曾說過,他不稱讚某老師講課是最高藝術欣賞,而認為,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

看教師表演的怎么樣,這是當前評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的問題。評課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弊端有三: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助長教師上“假課”“花架子”課,搞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二是不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三是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好的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他們充分進行學習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切實地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他們學習的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教師的指導作用的體現應該是間接的、潛在的,而不是直接的、明顯的。

另外,要樹立情感教育的思想。傳統的教學重視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培養,而忽視對學生的情感的培養。致使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只看重認知過程,放棄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學生的學習心理存在兩個過程,一方面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方面是感覺——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的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後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地都不成其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