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教學藝術》讀書心得

日前,我剛剛讀完一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基層體育教研員劉端文老師撰寫的《學校體育教學藝術》一書。全書共兩章10節,涵蓋體育教學藝術概述與體育課堂教學藝術兩個方面。作者以一個基層教研員的視角,參照了一些學者的理論對教學藝術特別是課堂教學藝術進行了“草根”性的論述。它沒有長篇大套的說教更沒有高深的理論說明,但作為基層一線教師的我,卻如飲甘泉分外的“解渴”。讀罷後思之感同身受,現在將自己結合書中的一些心得寫出來供同行品評。

書中寫到如何認識和理解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語言一節對我觸動很大。語言具有藝術性,這是被大眾所公認的。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是教學藝術性的主要表現特徵。我們在體育教學中,要追求語言運用的藝術表現,應正確認識和理解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語言的內涵,方能培養和發展具有教師個性特徵的教學語言藝術。人類幾千年來的文明是主要通過教學中的口頭語言對教材的概念、定義、技術的精確表述而代代相傳的,對未來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美好圖景追求,也主要是通過口頭語言描述而了解。在體育教學中的口頭語言表達的精煉,使複雜的動作技術變得簡煉,幫助學生學習和記憶。比如:運動的挺身式跳遠的空中動作,學生只通過視覺形象的接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的。而教師口頭語言的“放、擺、挺、展”四個字的精煉表達,就幫助了學生對騰空動作的認識和對技術要求的理解,可見精煉的口頭語言是教學藝術的視覺形象的最好的直觀描述。

“口哨”作為教學的語言這是體育教學所特有的。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口哨具有很多方方面的作用。(1)“口哨”語言是教師課堂口頭語言的延續和補充。課的分段或動作的練習開始和結束;運動動作的節奏(主要表現在節拍上)的變化以及教師某些教學情感的表達,都可以用“口哨”語言來進行。而往往表現出比口頭語言更準確而定於生色。另外口哨本身具有的明亮,音量和音調特徵,又往往是一般教師的口頭語言難以達到和表現的。所以是教師口頭語言的延續和補充,有時也是教師不同口頭語言之間的連線和休整。(2)“口哨”語言是教師口頭語言的擴展和藝術性追求。口哨的音量大小是受教師的控制;口哨的長聲與短聲的變化是受節拍變化的影響;口哨的運用時機是教師對教學節奏藝術追求的一種需要。它不但有時能替代教師的口頭語言的運用,而且往往表現為比口頭語言運用的效果更佳,更具運動色彩的動感感染力。它的高低、長短的變化,象一曲美妙的音樂,能從學生心靈深處調動運動激情;它的急促、響亮的音響效果又能旬一道強制的命令,指揮學生運動用力的設入和運動的開始與結束。體育教師離不開口哨,它是教學工具,又是教學語言是體育教學特有的教學語言。“口哨”在特定的條件下,有時也能表達教師的情感,不過這不是它的主要功能了。同時,與之相關的體育課堂教師教學語言構成因素同樣使我看後受益匪淺。對於體育課堂教師教學語言構成因素,無論是教師的口頭語言還是教師的口哨語言都主要是由語言的語調、節奏和個性氣質特點三個部分構成。只是口頭語言構成因素的變化更強烈,更豐富多彩,其教師問的個性差異也較大。而口哨語言從嚴格上來看也是由此三部分構成,可教師在掌握其使用技巧方面,有判別而不大。有些時候出現的差異與口哨製作質量本身有聯繫,因此,對構成教學語言因素的分析時,以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的變化為準。其中對幾個變化我們同樣要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