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幹部讀書心得體會

---------------------------------------------

博問思辨行 ——領導幹部如何讀書 一是“博”讀,即博學之。古人有由博反約之說,博就是廣博,約就是專精。其意思就是帶 著某種問題去博覽群書,從群書中尋找啟發和論據,以進行專精研究。博覽群書首先應當是 學習基礎知識。新加坡有家書店,提倡讀書的好處,在牆上這樣寫道:“書是書,輸是輸; 有書不會輸,輸的不會是書;輸了要認輸,不要怪書;看書不會輸,不看書就會輸;怕輸的 人看見人家看書他也看書,看書的人喜歡別人看書;無書不怕輸也會輸;無書又怕輸肯定輸 了又輸。”這個很辯證,講了讀書與輸贏的關係。現在黨中央提倡全民學習、終身學習,領 導幹部作為執政興國的中堅力量,更要帶頭多讀書。學習要善於統籌時間,利用好“邊角余 料”,就能積少成多。要處理好傳統和現代、繼承和創新的關係,善於運用科學理論,妥善 解決現實問題。理論聯繫實際,包括聯繫自身世界觀改造的實際。魯迅在譯介馬克思主義著 作時說:“我從別國里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的。”他又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 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這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毛主席的閱讀範圍非常廣 泛,他說讀書的方法無非是兩條,一是要用聯繫的方法看書中的人物、事件,二是要學會當 評論員,當書的奴隸是不行的。鄧小平同志又是另一種方法,他曾經坦言,讀的書並不多, 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他強調學馬列要精、要管用。鄧朴方說,鄧小平讀書 從來不在書上寫字,也沒有記日記的習慣,都是熟記在心,融會貫通。各人有各人的體會和 方法,要善於學習、總結和借鑑,力求學以養德、學以增智、學以提能、學以致用,

二是“問”讀,即審問之。古代王充說:“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學習更重要的是問,只 有會提問題,才會做學問。愛因斯坦講:“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 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 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茅以升 有個獨特的教學方法,每堂課的前 10 分鐘,指定一個學生就上次學習提出一個疑難問題, 如果你提不出來,就要下一個學生提,然後你來回答。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好,甚至連 老師當場也不能回答,那么就給這個學生滿分。這個辦法實施以後,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 動學習,學業大進。教育學家陶行知觀摩以後,大感興趣,認為是“教學上的革命”。朱熹曾 經描述人們的認識過程是,“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一番後,疑 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讀書就是帶著問題去讀,能不能發現問題、 提出問題,這是個很重要的基本功。閱讀求知當“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希欽斯指出: “檢驗一個人所受教育的標準,就是看看他對自己無知的程度心中有沒有數。”老子說:“知 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自己無所知,是高明的,不知道自己無所知又表現得好像知 道,這就是缺點。要了解和正視自己的不足,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加快知識更新, 豐富知識儲備。 三是“思”讀,即慎思之。由感觀得來的知識,必須經過大腦思索、邏輯推理,才能有更 深刻的認識,得出可靠的結論。這也是強調認識過程第二階段的重要性。如何思考推理呢? 孔子的“舉一反三”和 “一以貫之”,既包含了歸納和演繹,又包含了類比和聯想,是一種很好 的思想方法。能不能掌握這個方法,是學問能不能長進的關鍵。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讀書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思考認知的過程。愛因斯坦說:“學 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領導幹部閱歷豐富, 獨立思考能力比較強,要帶著問題讀書,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 聯繫實際,開動腦筋,對現實中的疑惑進行深入思考。要敢於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思考中發 現新的問題, 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努力形成新的認識。 當然, 思考的基礎是閱讀。 終日而思, 不如須臾之所學。只有通過閱讀獲得新知識、了解新思想、樹立新觀念,才能提高思維的準 確性、邏輯性、深刻性、敏捷性、創造性。踐行科學發展觀,一個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提高 用科學發展觀總結思考問題的能力,對一個問題善於從現象到本質、從局部到全局、從個性 到共性、從靜態到動態的思考。善於思考的真諦在於,掌握現象,領會實質,而不是學而不 深、學而不精;深入細緻、入心入腦,而不是一知半解、淺嘗輒止。我覺得一個幹部要注重 並善於總結。一個領域的工作其內涵和外延是什麼,其理論和實務是什麼,需要總結;一個 階段的工作取得什麼成效,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教訓,需要總結;一件事情辦理的速度和質 量如何,需要總結;對一個問題的處理,其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是否對頭,需要總結。 四是“辨”讀,即明辨之。經過慎思得出的認識還要經過明辨而檢驗。我們講明辨,就是 要按一定的科學原理、歷史事實、技術手段、價值取向,對獲得的認識進行“兩由兩去”的加 工,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使其認識更加接近真理。古代青原惟 信禪師說:“老僧三十年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體現了認 識論的觀點。 我們認識事物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現象階段, 是經驗性、 技術性的階段, 故“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經過分析、推理、歸納、演繹,認識上升到第二階段,也就是把 握對現象的本質階段,從而對山和水的認識有了不同的飛躍,從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 水”;第三個階段,通過對感性認識的理性處理,去掉了歪曲本質的現象,留下了反映本質 的現象,認識更深刻、更寬廣,此時便是“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了。讀書也要從“見山 是山, 見水是水”的第一境界, 進入到“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的第二境界, 最後領悟到“見 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第三境界。讀書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付出辛勞的過程,不能心浮氣 躁、淺嘗輒止,而應當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滴石穿。領導幹部要善讀書,一 個重要方面就在於利用好時間,發揚擠勁、鑽勁和韌勁,養成堅持不懈的習慣。讀書最可貴 的是終身堅持, 無論處於哪個年齡段都孜孜不倦地讀書。 年輕的時候, 記憶力好、 接受力強, 應該抓緊讀一些對自己終身成長具有關鍵性作用和決定性影響的好書。 中年的時候, 精力旺 盛、視野開闊,應該努力拓展讀書的廣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學問基礎。年老的時候,時間 充裕、閱歷豐富,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常讀常新的態度、百讀不厭的勁頭,在讀書世界裡 感悟人生、樂以忘憂。 五是“行”讀,即篤行之。讀書就要講篤行。讀書學習客觀上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的過程,必須聯繫實際,知行合一,通過理論的指導、利用知識的積累,來洞察客觀事物發 展的規律。毛澤東同志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講的也是同 樣的道理。大凡有作為者,都注重讀書與運用的結合,而不是讀死書、死讀書。一個人如果 不注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落實在行動上,即使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不能 說達到了學習的最終目的。 今天, 我們看領導幹部水平高不高, 不是單純地看他讀書多不多, 而主要看他運用理論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不強。領導幹部堅持讀書與運用相結合, 就要在讀書的過程中增強運用能力, 在運用的過程中提高讀書水平。 領導幹部加強知識的運 用,在以下三個方面努力很重要。一是要勇於實踐,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同時,要加強對實 踐經驗的總結和對新情況、新問題的調查研究,弄清楚它們是怎么產生的、變化發展的趨勢 怎樣、應該如何引導使之趨利避害,從總結和探索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要運用 理論和知識著力改造客觀世界。領導幹部要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善於把握工作規律,不斷提 高工作水平,努力增加工作實效。尤其要深刻認識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和變化特徵,準確把 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 認真研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出現的新 情況新問題,進一步提高領導水平和決策水平。三是要運用理論和知識自覺改造主觀世界。 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 領導幹部面臨的誘惑很多, 一些人經受不住 權力、金錢、美色等考驗而敗下陣來,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放鬆了讀書學習,忽視了主 觀世界的改造。我們黨一再強調,領導幹部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要在推 進事業發展的同時加強黨性修養。 領導幹部要通過加強讀書學習, 增強改造主觀世界的意識 和能力,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 切實解決好理想信念、 思想作風、 道德情操、 清正廉潔等問題, 不斷增進與人民民眾的感情, 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 領導幹部只有實踐, 才能將學到的理論和方法用於指導具體工作, 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內在素質。作為一名領導幹部,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和水平,只 有在具體工作中,身體力行,勤于思考,勇於實踐,不斷探索,才能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