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學讀書心得3篇

讀書是我們日常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讀書使人聰明,讀書能提高民族素質;讀書既能獲得精神的陶冶,又能起到休閒的作用;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國小教學讀書心得,希望大家喜歡!

國小教學讀書心得範文1

《國小數學教學論》讀書筆記

注重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情感態度的培養 學習了著名數學教育專家李光樹老師的《國小數學教學論》第一章《國小數學的教學思想》,我頗有感悟,現淺談一下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既需要注重學生知識、能力和培養,又要注重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應該說,情感態度的培養比知識能力的培養更重要。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培養孩子積極思考的態度,使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從這幾句淺顯的話語中悟出了許多深刻的道理。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爆炸的年代,社會對孩子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作為新一代的教師,我們不僅要培養出成績優異的孩子,而且要培養出具有自信心的良好心態的孩子。 因為實踐證明,良好的心態是成功的第一保障,現代兒童的心理問題已經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許多嚴峻的課題。因此,我認為數學課堂上也要注重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重點培養,主要是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學習數學的興趣。

仔細思考了一下這三個方面應該是互相聯繫、辨證統一的。有了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自信心就慢慢培養了起來,有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就有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如何培養孩子這些方面的情感態度。 首先,在課堂上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教師不能以傳統填鴨式的方式教學,要讓學生通過操作、實驗、交流、討論等活動,自己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自己總結出結論,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這樣慢慢的培養起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其次,要多給孩子鼓勵,多給孩子信心,任何孩子在成長中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在數學學習中也難免如此。這時,老師不要一味地批評,因為過度地批評會讓孩子失去信心,會讓孩子缺乏思考的勇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只學會接受,沒有自己的思考和思想,更談不上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了。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多以鼓勵為主,多給孩子一些信心,相信你的學生是最棒的。 最後,我認為除了在思想、情感上多以積極的心態培養孩子外,還應該給孩子們創設學習數學的良好氛圍,讓孩子們在一個喜歡數學的環境中學習,受到薰染,培養孩子的興趣。 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步階梯,作為一個教師,有義務也有責任為這一步階梯奠基,要讓學校成為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搖籃,不要讓孩子的自信心被扼殺在了搖籃里。我要努力讓自己的每節課既要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又要注重情感態度的培養。

國小教學讀書心得範文2

《國小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

《國小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給我的感觸頗深,下面就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

一、內容簡介

國小數學教學應該給孩子留下什麼?毋庸質疑,留下的是數學的思考方式、數學的思想方法,浸潤的是對數學學習的熱愛以及對數學的積極態度。數學教師需要怎樣的底蘊才能實現這一目標?“把握數學本質+研究學生=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我們堅定的信念。基於此,《國小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以發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真實故事為載體,闡述了數學的核心概念與基本技能有哪些、怎么教?國小階段能夠滲透的數學的思想方法有哪些、怎么教?學生研究的切入點是什麼?怎樣研究學生?每個故事都有其特定的主題、細節,還有多角度的分析和詮釋。它們都是真實的,都是對當前國小數學教學的本質思考。它們可能不是靈丹妙藥,但給予我們思考問題的視角,給予我們對“問題”深入追問下去的勇氣和方法。

二、三維目標的整合

所謂“三維目標”,是教育理論中的一個新名詞。它是指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方面的目標。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過程中應該達到的三個目標,即:情感、態度、價值觀。情感是指學生在學習結束後應該具有的感情體驗;態度是指學生在學習結束後應該具有的一種對周圍事物、事件的態度的形成;價值觀是指學生在學習結束後應該具有的對周圍經濟利益、金錢的看法。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成果。

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的內涵是:

第一維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第二維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過程與方法。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

第三維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三維的課程目標應是一個整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互相聯繫,融為一體。在教學中,既不能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不能離開知識與技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學習。

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要實現多維目標。知識與技能,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教與學,都是通過知識與能力來體現的。知識與能力是傳統教學合理的核心,是我們應該從傳統教學中繼承的東西。過程與方法,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課堂教學的作業系統。新課程倡導對學與教的過程的體驗、方法的選擇,是在知識與能力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的進一步開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課堂教學的動力系統。新倡導對學與教的情感體驗、態度形成、價值觀的體現,是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深層次的開拓。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顧此失彼,而應該努力實現多維目標的整合。

三、有效教學促學生髮展

(一)什麼是“有效教學”

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師生雙方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學習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

(二)實施有效教學,教師應關注什麼

第一,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教師教學要有“對象”意識,不能“唱獨角戲”,因為離開了“學”,也就無所謂“教”。

第二,關注教學效益。教師教學要有時間與效益觀念,既不能“跟著感覺走”,也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或“多花時間多出效率”。教學效益不同於生產效益,它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和花多少時間,而取決於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的綜合。

第三,關注教學的可測性。教師教學要有明確的目標,並應儘可能使目標具有可測性,教學完結時,能夠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實施測量。應該把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綜合起來,全面體現學生的學業成績與教師的教學效果。

第四,關注教學反思。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教學方法?”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三)如何實施有效教學

1、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和前提。即: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鑽透“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能力點”;備教法和學法。

2、課堂上正確處理好四種關係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備課是戰略問題,授課是戰術問題,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要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課堂上應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係。即:處理好重點、難點與一般知識的關係;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處理好教法與學法的關係;處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關係。

3、最佳化練習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

(1)練習有“方”。每一次練習都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每一次教學的目標與重、難點成為練習設計的導航。設計的練習既要有利於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於學生理清知識點間的聯繫和區別,更要有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

(2)練習有“味”。練習有“味”,指的是練習的設計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

(3)練習有“層”。學生因個體的不同總存在著接受能力、思維空間等方面的差異。因此,練習的設計要依據學生的特點創設一定的“層次”,能夠讓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飽”,學優生“吃得好”。

(4)練習有“時”。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中確實存在著遺忘。因此,練習要把握“時機”。教師應搶在知識遺忘前,組織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練習。

“有效教學”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熱點話題,也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難題,需要我們一線老師在工作中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追求。為了每個孩子的進步和發展,為了我們祖國的未來希望,我們要思索,我們要改革,我們也要進步和發展。

(四)自己的幾點思考

結合自己讀書的體會,加之自己的理解,我對有效教學有幾點思考:數學課以往常常給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覺,使廣大師生在實際教學中缺少足夠的興趣與動力來認真組織、實施。但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原有的教學觀念、方式、方法已經嚴重阻礙了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也與時代的要求相距甚遠。為此,數學教師也必須根據教學形勢的實際需要,認真鑽研教材,組織教學,同樣可以使數學課上得生動活潑、精彩紛呈。作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經過這些年的實際教學,我認為數學課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結合實際。《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他們的能力,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而數學同時又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並最終服務於生活。可以說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數學,所以,我們所創設的情境要貼近實際生活、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教學,即數學生活化,那樣學生學習數學時就會倍感親切,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會迅速高漲,學習氣氛也自然輕鬆、活躍。

第二,注重實踐。《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實踐活動是實踐性、探索性和套用性較強的一類學習活動,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特點。由此可見,實踐活動在數學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實踐活動課”也越來越普遍地出現在我們的教材中,出現在我們的教學中。“實踐活動課”是國小數學新教材中的一種新課型。教材增設“實踐活動”是課程標準新理念的一個具體體現,也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操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徑。

第三、講究實用。伴隨著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的使用,我們的教學又迎來了新的階段。其中,生動的畫面、悅耳的聲音、優美的文字無不清晰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充分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所以說,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根據實際需要,適當使用一些多媒體技術組織教學,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當然,多媒體課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著其不足的地方。有時,精美的課件往往使學生過多的關注於其中的優美畫面而忽視教學本身。並且,當教學中遇到偶發情況時,課件本身往往缺少應變,顯得比較呆板,等等。所以說,媒體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只要對教學有幫助,只要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有幫助,那就是好的媒體。總之一句話:適合自己的教學媒體就是最好的媒體,實用才是硬道理。

第四、追求實效。所謂“實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一節課乃至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乃至一位老師教學教學水平高與低的惟一指標。鄧小平同志曾經也說過:不管是資本主義的還是社會主義的管理方法,只要能發展我國的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都是好方法。教學也一樣,不管是套用什麼教學方法、採用什麼教學手段、利用什麼教學媒體,一切都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

所以說,只要我們教師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法、組織教學,數學課就再也不會給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覺,數學課就一定能低消耗高效能,學生就一定能學得輕鬆,學得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