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讀書心得體會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記敘範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0xx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傳讀書心得500字。歡迎閱讀。

左傳讀書心得500字一

這個年輕人應該是鄭莊公的愛子了,而且還算是一個有為的年輕人.婉言謝絕了齊國送來的美女,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原因?如果是為了政治,通過這次聯姻,可以加強齊鄭之間的聯盟,那公子忽應該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更何況文姜可是有名的美女啊,可以說是財色雙收.為什麼?,

現在他又代表鄭莊公出兵幫助齊國抵禦北戎的進攻,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斬殺三百,俘虜了大良,少良兩個元帥.齊僖公一看,少年有為,又想把自己另外的女兒許配給他,他又拒絕了.

但是,齊國在論功行賞的時候,主持人魯國這個迂腐的教條主義國家,卻沒有把鄭國放在前面,惹得我們的少年英雄很不高興.

後來,四年之後,就爆發了有郎之戰.

在前面的《左傳》里,有三處提到了這位可愛的年輕人。

“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隱公七年, 鄭公子忽在王所,故陳侯請妻之。鄭伯許之,乃成昏。”

“隱公八年,四月甲辰,鄭公子忽如陳逆婦媯。”

現在是恆公六年,公子忽已經成婚多年了。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謝絕了齊僖公的婚事,倒是說明了這個小伙子是個性情中人,敢愛敢恨。

在後面的歷史裡,這個人物再次出現,卻是引發了一場腥風血雨的王位爭奪戰,這個年輕人又一次做出了讓我們驚訝的事情,歷史真的不屬於這樣的年輕人。

鄭莊公這位老英雄,看來還是十分喜歡這個嫡長子的,年紀輕輕地就開始栽培他。當年鄭莊公和周王室關係緊張的時候,相互交換人質,公子忽就是人質。按照觸龍說趙太后里的說法,這是在給公子忽積累政治資本。後來公子忽在周王室那裡和陳侯的女兒成婚,和陳國接了親家。

不過可惜的是,這個親家實力太弱,終其在春秋的歷史長河裡,永遠是陪角,連一次象樣的政治作為都沒有,隨時都寄人籬下的苟延殘喘。鄭莊公在和周王室的長葛之戰的時候,陳國迫於壓力,加入到了周聯軍的行列。可對手又是親家翁,著實讓這個陳侯為難。所以,在兩軍一交戰的時候,陳國首先潰敗,將周聯軍的左翼讓給了鄭莊公,結果周聯軍打敗,周恆王中箭受傷,險些成為鄭國的俘虜。這也算是為鄭國出了一把力吧。

左傳讀書心得500字二

在古人看來,和諧是一種美好的社會狀態。《左傳》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社會和諧的圖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這是一個多么令人嚮往的理想社會啊!

《左傳》大量描述戰爭,這是時代賦予的內容。但要精確地捕捉每次戰爭的性質、簡練地揭示雙方的特點,生動地寫出戰爭的全貌並揭示出勝敗的原因,作者如果沒有成熟的軍事思想和外交鬥爭的經驗,是不易達此境地的。故史學界有以《左傳》為三晉人最後成書的推想,一則書中記晉事最多,再則記晉國戰事又多,三則戰國法家、縱橫家多出自三晉,這方人士在軍事外交上有深厚的積澱,故在講習傳閱中予以加工潤色的可能性不無存在。其實由誰寫成無足輕重,重要的是《左傳》提供的戰略戰術思想和外交鬥爭藝術,已成為我國軍事學與外交學上的寶貴財富。

《左傳》在編纂學上首創“君子曰”一欄,以議論形式升華史事的意義,為史家主體發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園地,後世史家效仿成傳統,是我國史著中進行理論闡述的重要部分,也可視作是史書與子書結合的體現。從歷史文學角度看,其敘事井井有條,以插敘、倒敘補編年之不足,使史事因果分明。構思情節,又往往放飛想像,踵事生華,運用了虛實相生的創作手法,因此許多片段寫得膾炙人口,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這大概淵源於瞽朦的說唱藝術,使文學與史學取得了完滿的結合。至於其語言的運用,可謂雄健流暢,準確凝練,想來已是幾代人共同錘鍊的結晶了。劉勰所說“辭宗丘明”,我們可以再寬泛些理解,即實際上定位了《左傳》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左傳讀書心得500字三

《左傳》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取材於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的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曆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傳》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在〈隱公〉裡面,[臧僖伯諫觀魚]中,魯隱公要到棠地以射魚為娛樂,大臣臧僖伯奉勸他要把精力集中到國家大事上,而不要荒怠正事,指出:“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臧僖伯雖未能阻止隱公的行動。但他的話足以訓誡。這裡了告訴我們,若要作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必須學會察納善言,廣納賢言才能使自己的權威得到承認,更好的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在〈桓公〉篇里,[臧哀伯諫納郜鼎]中,宋莊公為了取得魯國的支持,把郜國的大鼎送給了魯國作為賄賂,魯莊公將它置於太廟中。魯大臣臧哀伯這是明示百官可以納賄,是國家衰敗的象徵。“國家之敗,由官邪也。”這個道理不僅對那時的魯國有用,即使拿到現在也一樣具有普遍意義。就如一個當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則的話,那么他的下屬也同樣這么做,那么他的管理可以說是一個失敗。同樣在我國現在的反腐進程中有很好的借鑑意義,我國的反腐要從高層抓起,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員也就不會腐敗,所以我們要做好榜樣,發揮領導作用。

在〈襄公〉篇里,[子產問政]中,鄭國的執政者子產遵循“愛民如子”的原則,把政事當作農事,精心料理,表現出他一心為國的品質。從子產的作為上看出,我們的當權者應當始終堅持走民眾路線,用民眾觀點去看待問題,要愛民如子,不能背棄民眾為中心的倒行逆施,要勤政愛民。作為一名管理者更應如此,學會體恤下屬。

讀到《鄭伯克段於鄢》一文,莊公,一出世即為母所惡;段,莊公之胞弟也,為其母所偏愛。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廢長立幼之意;莊公即位,段又恃母愛驕縱無忌。大臣們恐釀禍患,紛紛請除之,莊公卻處之泰然。莊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禍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養癰成患,“多行不義,必自斃。”終於,段為莊公表面寬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機會終於成熟了,莊公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堂堂正正地伐滅段叔而免去了來自任何一方的譴責了。莊公故意放縱其胞弟的篡權之心,並為之“創造”條件、“創造”機會(當然是設定的圈套),培養之,引導之,令其事發後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謂險毒陰深矣。難怪有人評說,鄭莊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聯繫到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頗有感觸。某些調皮頑劣的學生,不是那么願意聽取老師的批評,有的則視老師的苦心勸告為兒戲,更有的則乾脆頂牛,他們對老師的教誨是那么的反感。教育者見教育不見成效,

也就有喪氣、賭氣的時候:算了,讓他去。甚至想,平時里小打小鬧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癢,不如“穿皰”徹底整治痛快。或曰,學校管不了他,將來讓社會去管他,讓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見,不是終於也有那么幾個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嗎?

但我竊以為“做人須當講人品,為師更應尚師德”,為師者而放棄了教育的職責,是為失德也。對於班中一些頑劣調皮的學生,儘管有時明知有些話講了也是白講,但作為一名老師,教育乃是我的職責,我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 而同學們尤其是那些經常挨老師“訓斥”的“差生”們呢,聽了這段故事,難道就不生一點新的感觸?難道還能高興於老師對自己的不管不問、或曰不敢管不敢問、或曰不願管不願問?難道還能將老師對自己的這種聽之任之作為炫耀於同伴的本領?難道還能憎恨那些敢於管教你們的師長並伺機對他們施以報復?難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師變為鄭莊公?

鄭莊公其人,學生莫愛,老師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