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學論讀書心得

大教學論讀書心得 篇【3】

讀了《大教學論》後,有很多的感想。書的作者夸美紐斯是捷克摩拉維亞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當於我國明代萬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個介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間的時代。他終生從事教育工作,是一位偉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繼承了培根的唯物觀點,發揚了捷克兄弟會的民主傳統,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上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而被推崇為教育學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體系為現代的系統的教育學奠定了始基,所以人們又稱它為“現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學說包括在他的《大教學論》里。《大教學論》實際上包含了整體教育學的內容,並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學法的基礎。

他26歲時因為戰爭開始了流亡的生活,從此他幾乎顛沛流離一生。也可能是這種艱苦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它是人類教育史上第一個注意到人民大眾教育問題,並提出了普及義務教育的主張的人。他還系統地制定了分班上課的教學制度。提出了學校教育必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教學的基本原則與規則。

通過讀這本書,加深了我對“教學相長”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教與學不僅局限於老師和學生,而是泛指“教”與“學”的活動。同時驚訝於夸美紐斯對“節制”這一品德的理解。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講,是非常有必要閱讀和了解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的

該書開頭幾章,便深深的吸引了我,觸動了我內心,解開了心中十幾年的困惑:人生來,到底是為了什麼?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人的終極目標在於來世”——“我們在今生中的一切行動與情愛都表明,我們在今生不能達到我們的終極目的,而是一切與我們有關的事物和我們自己都有另一個終極目的。因為不論我們是什麼,做什麼,想什麼,說什麼,打算做什麼,得到什麼,擁有什麼,都包含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原則,雖然我們不停地攀登,達到更高的層次,然而什麼仍在繼續前進,從沒有達到最高點。”

“假如有人貪圖快樂,那么,即使他的一切感官全都沉浸在快樂的溪流裡面,但是他已習慣了快樂,他的嗜欲仍會愛了這樣又愛那樣。假如有人把心思用在研究智慧上面,他的研究便沒有止境;因為一個人知道得愈多,他便愈知自己的無知。”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到:“備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以後,我們還需要三件事情,才能學會一種藝術——材料的正確利用;熟練的指導;經常實踐。就是說,學生應當受到教導,知道在什麼時候去利用他的材料,怎樣去利用;他在利用材料的時候應當得到幫助,一面發生錯誤,如果發生了錯誤也可以改正;他不應當在發生錯誤和被改正錯誤的時候就停止,要到能夠正確地、迅速地工作的時候才可以停止。”課外閱讀是為了積累語言,模仿創作,以及寫意抒情。因此要指導學生比較各種表達效果,讓學生了解多種寫法,為學生設定多個創作題案,引起學生的反思,掌握作文的技巧。促使學生從渾沌的被動的思維境界到達一個比較清晰、主動的思維境界,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慣怕心理及各種壓抑、凝滯狀態,為他們本來較為閉塞的寫作思維吹進一絲涼風,豁然開智,輕鬆地進入寫作佳境。在指導創作實踐的時候,要由淺入深,由粗而精,重在創作的的興趣,而勿重創作的技巧或成果。讀後感,讀是基礎,感是關鍵,要在潛心讀書的基礎上,通過聯想,把自己的閱讀所感寫下來,或是根基閱讀材料提供的事實,評價其好與壞、真與偽、善與惡、美與醜等,總之要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不可要求過高,影響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甚至使學生視課外閱讀為畏途。

他認為,現世的人生嚴格講並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間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種預備,其目的是使靈魂利用身體作中介,去為未來的(中國報告網)生活預備各種有用的事情。人的終極目標是與上帝共享永恆的幸福,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為:理性的動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與愛物。人生成就要:熟悉萬物,具有管束萬物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與萬物均歸於萬有之源的上帝。人類的一切優點都完全表現在博學、德行和虔信這三種品質中,這是今生與來生的基礎,是我們生活的要點。

關於《大教學論》的理解只是膚淺的一點,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