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心得_《看見》讀書心得感悟

《看見》讀書心得感悟篇1

對於名人,我總有一種強的烈“窺視欲”。有時似乎超越了那種所謂的“欣賞”。我暫且把這種心理戲稱為“八卦心理”,只不過八卦的對象在變罷了。我覺得完整的了解一個人得背景,才能讓我們更加客觀的認識一個人,不管是她的年齡,她的童年,還是她的感情,這些支離破碎的片段才完整的構成了這個人的人生,冥冥之中卻是存在著一種必然。

毫不避諱地說,我有一個新聞夢。當初填報志願是曾經有意無意的和父母提過,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的。當然當時的自己也沒有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所謂的理想,因而也沒有堅持。或許現在也沒有……對於記者這個職業,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憤青總是把這群人偏激的看作政府的發言人(尤其是中央台的記者),在他們眼中記者是政府僱傭的“宣傳隊”罷了。我想不盡然吧。這個社會其實真的有慢慢地在走向民主,即使是片面的民主,誰會奢求絕對的民主呢?那些總喜歡埋怨的人,或許應該懂得應該留給積弊已久的體制一個喘息的機會,畢竟誰都不能一口吃出一個胖子。從個人情感方面說,對於這個職業,我是充滿著敬佩,可以理解這個行業的苦衷。

言歸正傳,還是談談剛到手的書——《看見》。讀著柴靜的書,對一些曾經並不甚了解的新聞熱點,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過去多年的非典時期,此時仿佛也浮現在眼前了。那時,我在上國小。雖然每天清晨進校之前,都要被老師“觀察”一番,但老實說,自己一直認為那件事距離自己很遙遠。那一段段文字,卻讓這段恐慌那么真切。雙城事件,開始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那么小的孩子會把有些東西看的比生命還重,但我漸漸理解了他們,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執著的東西。同性戀,這樣尖銳的字眼,你怎么看?或許有的人覺得噁心,但當我們不再無知,當我們認識到性取向是由基因決定的,大多人會理解他們吧。我想我能理解。當文中的一個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戀時,給了丈夫一個大大的擁抱時,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的眼圈濕潤了。對於很多事件,也許我們一輩子都不會遇見,但這些確實真真的發生過,也許就在我們周圍。許多事,許多人,我們不能理解,但我們沒有權利去干涉它的存在。

有人善意地告訴柴靜,她做的節目脫離了大眾,僅僅關注社會邊緣的人與事物。我想說,那些大眾的問題,有人在說了,有很多人在關注了,為什麼就不能分點兒給那些“被社會拋棄的人”。的的確確,我們能感覺到她很真實,很有力量。也許這就是欣賞!

有人說柴靜不像一個新聞人。那么我想問:新聞需要的僅僅是客觀嗎?真實的去還原事情的真相?我想不是,畢竟什麼是真相?什麼是公眾期望看到的真相?什麼是公眾所能承受的真相?我們還不能下定論。柴靜的節目、書之所以對我有吸引力,恰恰不僅僅是有真相,而是有看法,有血有肉。也許有人要笑說,你以為的那些也不是真相,但我無條件的相信她所訴說的真相,也許這就是信任。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淺顯的認識,或多或少的片面。最後也推薦年輕的朋友看看這本書——《看見》)

最後分享一下,書中打動我的話:

1. 我們都痛恨用馬賽克壓在人臉上的醜陋和不尊重。

2. 我從來沒想過一個節目會以無解來結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實的世界即是可能如此。

3. 其實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剛性。善良的人做“對抗性”採訪,不會躍躍欲試地好鬥,但當他看護真相的時候,是絕不撤步的對峙。

4. 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5. 為什麼許多人都選擇屈服?因為他們覺得投入太多,收穫很少或根本沒有。

6. 先打一槍,然後再在那個洞上畫一個靶子,效果是一樣的。

7. 人性是這樣,光靠自己靠不住。

8. 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9. 探尋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或者說,煽動各種偏見的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是我所理解的“探尋”。

10. 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

11. 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12. 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13. 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14. 生活就是生活,他沒有隻站在哪一方的立場上,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認識而已。

15. 我這個年齡經歷的所有事都特別淡。

16. 真相往往就在於毫米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並不吃力,把它精確的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多時間和更多氣力,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

17. 我們都努力把自己報導的世界與生活分隔開,但是都發現自己已經成為它的一部分。

18. “記者”就是“記著”。

19. 只刻意求新,為賦新詞強說愁,所以矯情虛妄。生活並不需要時時有新的主題,即使是華麗的《霸王別姬》,力量也在於真實的市井人性。

20.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21. 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坐標系嗎?

22. 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採訪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看見》讀書心得感悟篇2

花了一周的時間,斷斷續續地讀完了柴靜的《看見》,感觸良多。看書之前,在網上看了很多介紹、書評,反映甚好。我曾以為這不過是一部介紹一個優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是一本出入職場的心路歷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這本書很沉重,以致於我無法一目十行,速讀完成。

柴靜在書中引用了她在工作中的採訪新聞和事件,但她並不是在簡單的去描述這些片段,用這些片段去展示她的輝煌與榮耀。正如她自己所說,她試著儘可能誠實地寫下著不斷犯錯、不斷推斷、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她在寫的,其實是自己這十年中走過的路,她自身的成長。柴靜在十年中探索著邏輯,有一天她懂了,於是有了自己認識事物的坐標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寫道:“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裡的壩。”我的第一個感觸便是思考,獨立的思考,擺脫“自我”影響的思考。何謂成功,在我看來便是平和,寵辱不驚。如何能夠平和,這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礎之上,自知自己是個普通人,尊重自己的內心學會平和得制定目標和計畫、判斷得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平和很難達到,至少目前的我做不到,這需要時間的歷練,需要過程,不知十年後能否做到?

同樣柴靜的敬業令我折服,為了記者的職業道德,不斷壓抑著自己的情緒、打磨著自己的冷靜和理智,但她熱愛這份工作,她心甘情願。我的第二個感觸便是責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於只做一個旁觀者,沒有設備記錄,沒有同事陪伴,獨自一人進入病區,承受著被傳染的風險,和病人面對面交流。在山西採訪時,一位官員帶著譏笑的說:“你怎么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我辦的就是。” 她可以在不斷的餘震中走入地震災區,冒著生命危險走入非典病區,頂著各種壓力採訪敏感話題,憑的就是一份責任感。在採訪兩會時,有個編導說柴靜“看你採訪,眼睛裡都放著光,攫取的光”,這種“光”正是她的熱情的所在。責任感是一個有職業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我是一名教師,我的職業是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意味著改變別人的思想,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責任感在我看來就是不愧對每一節課,不敷衍,對學生和家長負責任,能讓我的學生從每節課中學到一點內容,也許這種看法比較膚淺,但這也是我目前致力於達到的目標。

《看見》中還令我深有感觸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之上,尊重不等於禮貌,理解也不是可憐。存在即合理,我們往往只看見受害方,一味的去譴責侵害方,卻缺少對於他們的諒解。“一個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溫柔”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話,即使她父親經常毆打她母親,她仍然相信父親會溫柔,只是沒有被發現。Kim對孩子說“可以恨爸爸錯誤的行為,不要恨爸爸這個人”。我們缺少的就是這顆包容的心。包容不同於容忍和寬容。容忍還有個“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悅但沒有改變侵害。寬容有個“寬”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行為,可以對他們的行為提出合理的建議,但表示對他們錯誤行為的理解,這是我要去學習的。

胡適說:“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是奴隸。”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後的本質,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公正的評價。學會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屬於我自己的認識事物的坐標系,這也許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

《看見》讀書心得感悟篇3

對柴靜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是網上她演講的那個視頻《認識的人了解的事》,整個演講一氣呵成,是一個很平靜的敘述,但對於我卻有一種非常震撼的感動,是故事裡人做的事情,也是她非常合適的表述。平靜、堅定、有個性、有力量。後來看到網上說這個視頻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

第二次,記不得是哪裡看到了柴靜調查某個事件說自己可能會有危險,但是自己也要去追尋事實。當時在想做新聞是這樣嗎?

讀《看見》這是第三次感觸她。

書的撰寫讓我看到了柴靜的文字功底,確實了得,漢字這門語言她的使用讓自己感覺到真的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從這點也讓我對提高自己的漢語知識和文字表達能力有了更強的動力。

回到書的內容,我不是新聞人,但能感覺到柴靜的新聞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種新聞表達,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賞。所以看到這本書中描寫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見》名符其實。從書中我看見了如下:

1、部分新聞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尋找、發現、參與、了解、分析、追尋、思考、真相、展現,每個新聞工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追求著這些,他們的生活方式並不平靜,也並不輕鬆,對某個新聞事件的追求可能會翻山越嶺、困難重重,但他們在行動,在努力讓這些事情真實的展現。

他們的生活更有社會的責任感、有社會主人翁精神,“與我無關”這樣的詞語感覺他們說出來就像是犯了錯誤。

他們的生活是一種高效的工作和徹底的放鬆相結合的時間分配,有探尋的繁重也有安靜的思考,這個是我這個行業主流節奏不給予的。

他們的生活“看見”的更多,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敏銳的捕捉,更多的是行動帶來的收穫。

2、書中人物對我的觸動

書中講了20個人和事,相信不同的讀者觸動肯定也不同。

“我只是討厭屈服”——看到我真的想問自己是公民嗎?

自己也常遇到權益受損的事情,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權利受損的事情,很多時候心底里發出的是“把這個自己問題解決掉,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通過關係、可能通過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數就是享用自己的“神通”去搞定這些事情,那些跟我無關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仿佛大環境已經是這樣,經常聽到身邊抱怨社會的環境是多么的世風日下,已開發國家是多么多么的高素質,但自己在事中時又還是做著那些沒素質的事情,為什麼?答大家都這么做……

過馬路的時候你知道紅燈停、綠燈行,身邊的人不這樣做你能制止嗎?為什麼會有中國式過馬路?前些天我好想聽到說對於中國式過馬路某個地方交通規定處罰前三個人,真實⊙﹏⊙b汗。為什麼要處罰,教育難道不是第一位的嗎?教育又是誰的責任呢?只有管這個事情的人才能教育嗎?這個邏輯不通的事實,在我們身邊卻成了公理。教育靠的是我們每個公民一起行動,讓法律為我們保駕護航,但是道德要靠全面來梳理行為準則,讓那些陋習成為全民公敵,這樣我們才會有大環境。

從自己做起不是只是自己不去做,更應該是去做榜樣、去做監督者,讓這樣的正氣傳播、正氣壯大。

“無能的力量”——學會承受的力量。

盧安克——向他致敬。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英雄主義,一直想著自己要是英雄,要是英雄就要有非凡的能力,要有能力就不能無能。這個邏輯從小就有,活了三十多歲近幾年才開始能夠說“我不會,我需要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