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讀後感:《魯迅雜文選》的讀後感言

因為中國人陋習不少,魯迅認為這是個要不得的習慣。常言道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倘若“習慣”停留在不思進取的思想上,便要不得。《習慣與改革》一文,作者主張給“體質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進行一點改革。但改革就必須革新,而不是復古,這點與作者“摒棄古文”的思想是一致的。最終,此文同樣成為諷刺封建愚昧的刀具,剖開停留在“習慣”或大喊未來而依舊怠慢的革新的事實。僅大叫未來的光明,其實也是欺騙怠慢的自己和怠慢聽眾的,至少我這么認為。

如此看來,魯迅的雜文無不外乎是論述政治落後和文藝需要革新,只不過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已。對於一個棄醫從文的意欲救治國人愚昧思想的文學大家,其一哀一怒的慨嘆和激憤始終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就算說到家庭這個原本帶著“和”的氣息的概念,魯迅先生並沒有強調家庭對人的一種正面影響。活在當時的社會,民不聊生,處於抗戰的前夕,家庭在中國來說是個可貴的概念。《家庭為中國之基本》里,作者還是老調子地諷刺現狀,抨擊社會,鞭策有良知的人。“家是我們的生處,也是我們的死所”這句結語恐怕是暗含不少讀者的潛意識。在國人賭牌九,吸大麻,吃喝玩樂嫖吹賭時,魯迅並不能以一己之力改變些什麼。他能做的,就是玩文字遊戲,在《南腔北調集》里揭露部分醜陋的國人的面目,求的是他們能痛改前非,做個清醒的人。每一篇文章的核心都不外乎“先哀後怒”,結合社會,提倡改革。從這個角度看,魯迅也稱得上是半個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