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讀後感:《復活》的讀後感

復活的讀後感

人世間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自己想要做的時,想要完成的夢想,不能、不敢、也不會去做,結果只能寄託於文字、音符、甚至是一些外在的東西,到頭來,心裡還是痛苦。

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人兒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對於幸福與不幸的深入了解從另外一方面說明托爾斯泰內心真的很渴望幸福,但是直到臨死前的最後一刻,他還是沒有正真的幸福過。

作者是俄國貴族,主人翁聶赫留朵夫也是俄國貴族。聶赫留朵夫曾經是怎樣的墮落,怎樣地紙迷金醉、放浪荒唐,沾染了俄國貴族闊少的種種劣根性,那么作者就是在怎樣的環境之中成長,並變得日漸麻木、日漸墮落,他看不慣的一切仿佛是生命的枷鎖,無以復加。

聶赫留朵夫的故事是從他利用權貴和一定的才能當成審判員審判一名妓女偷盜並殺害嫖客的案子開始的。聶赫留朵夫是複雜的,這時候的他已然從一個貴族闊少成長為一名標準的俄國貴族成員。

但是後來的他,在不斷的深入調查之中,他漸漸地發現自己的罪惡。是他,聶赫留朵夫,在少年時引誘的瑪絲洛娃,讓她從此走上了妓女的道路。

他頓時有了些悲憫,有了些後悔,有了些內疚。他的內心,在一次次的調查之中被一次又一次地剖開,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一切,開始否定自己的一切,他覺得這些年他的雙手沾滿了罪惡。在俄國貴族之中所受的那些官場和金錢的誘惑使他變得迷離,在不斷的泯滅自己良心之中獲得所謂的成長。

他開始厭惡自己厭惡自己的一切,像極了列夫托爾斯泰他自己,托爾斯泰就是因為厭惡自己的曾經的所做所為,身為一個俄國貴族對人民,對無聲階級的壓迫的行為的厭惡而多次自殺。聶赫留朵夫看到平常所見的人們:將軍、貴族、妓女、僕人、貴婦人、士兵、商人、公爵、貧民……都是一副或麻木或虛偽的面孔,他看不到希望,覺得這個世界是那么的黑暗,那么地不公平……但是這種狀態沒有持續多久,他的內心又開始變化了。因為他發現造成這一切的是不公平的農奴制度,是已經僵化到無可救藥的貴族階級制度。然而對於這樣一個根源,所有他見過的人以及他本人都無法去改變什麼。他能夠改變的只是自己手上的幾分田地,讓那些佃農有一時的土地,當然,很快就會被地主給侵占了。

但是不管怎樣,他後悔並反思過了,他不再是以前麻木不仁的他,他復活了。他變得有思想有靈魂,他全力去拯救深陷圇圄的瑪絲洛娃,然而不幸的是,瑪絲洛娃最後還是死在獄中。他的努力顯得那么單薄,那么無力,即使他已經復活了。

以往人們看到的只是《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年最傑出的作品,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部。《復活》是史詩性的長篇小說,真實而又富有藝術性地反映了農奴制改革的前期,沙皇統治下貴族制度的腐朽與頹廢。人們看到的是只是作者希望更多的人們醒過來,看清這個世界,讓更多的人復活,而不是整日如行屍走肉般地活著。

但是誰又看到托爾斯泰和聶赫留朵夫心裡的痛苦與悲哀呢?他們是復活了。他們知道這個世界的真善美,他們懂得積極向上,他們能夠為了自己的追求而真正地有意義地活著。但是,我們忘了,他們畢竟是少數人,他們所付出的努力是那樣的勢單力薄,他們沒有戰友,沒有同行者,他們是堅定在一條孤獨路上的殉道者,最終的努力總是因為時機、因為人力、因為制度而付諸東流。聶赫留朵夫分再多的土地給農民又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會被地主給壓榨掉;他再怎么努力去就瑪絲洛娃,她最終還是死了。他的願望是這樣難以實現,聶赫留朵夫可以選擇繼續去努力,去爭取更多的人一起去改變,去讓更多的人復活。但是托爾斯泰呢?他已經老了,他的一生已經快要結束了,但是還是難以實現自己這樣一個令更多人醒悟的願望。他的悲哀只有在《復活》裡面得到滿足和實現,他做到了,完成了這一部偉大的作品,但同時,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注定是要以悲哀來結局的。

不久以後,人們發現,在一個俄國的暴風雨天裡,托爾斯泰荒涼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