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基層信息化建設工作方案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眾所周知,信息化時代已經席捲全球,做為中國的基層組織,廣大農村為了保持農業給隨現代化的腳步,要緊密結合中央號召,廣泛開展農村基層信息化建設工作,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信息化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這對於提高社會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實現跨世紀的遠

景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又是弱質、落後產業,經營場所的封閉性、分散性和生產手段的落後性等特點決定了農業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中國已經正式加入wto,信息化技術在農業領域內的普遍套用,將對農業的發展起到難以想像的巨大推動作用。隨著泰安市農業產業化、農業標準化的不斷深入,為了更好地服務於農業、農村、農民,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已迫在眉睫。

一、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目的與意義

當人類步入21世紀的時候,以internet技術為人們創造了一種新的不受地域、時間和計算機本身約束的信息交流、共享和協作方式,這種新的方式給農業和農業技術服務部門帶來了新的機會和挑戰。它帶來的是家業部門內部及農民與市場之間信息交流的重大變革,這些變革套用於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環節,給農業管理模式、農業組織結構的重構乃至整體的發展帶來新的機會,從而導致產業結構以及經營方式的革命。目前在農村,一方面是科技信息、市場信息進不來,另一方面是農產品賣出不去,這種因信息渠道不暢誘發的問題不但影響了農產品的競爭力和農民的收入,而且滯後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是農業生產技術沒有實現真正的信息化,沒有從實質上解決小農經濟經營的規模,因而造成生產科技水平不高、信息渠道不暢,因此,當前農業的當務之急是加快信息化基礎建設,抓住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機遇,在農業信息服務、精準農業等現代化高新技術上有較大的發展。

信息化的建設是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時代的基本內容,以網際網路、生物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工作乃至生存方式。網際網路的出現與廣泛的套用,加快了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一體化的過程,並促使多個產業發生深刻的變化。在新的世紀如何抓住這次歷史性變革的機遇,應對變革的挑戰使農業從弱質變成強質,讓農民從貧窮走向富裕已成為各級政府和各級涉農部門的首要問題。

進入新世紀,我國的農業也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農業部門、科技部門、各涉農單位對農業信息化的認識正逐步提高,並積極地探索本地區的農業信息體系如何向廣大農民、企業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務。但由於農業生產環境的差異,生產經營的特殊性,地、市級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如果能把泰安市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的更好,這就不僅關係泰安市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也將對整個山東地區農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積極帶動作用。

泰安市具有區位、資源、農業產業化三大優勢,尤其是的蔬菜、產業化龍頭企業、特種養殖尤為突出,他們在客觀上對市場信息更加敏感,需求更為緊迫。由於獲取、處理、存儲、傳輸信息手段的問題,而而導致的信息不暢、訊息不靈制約了本市農村經濟發展。加入wto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提高將更多的依賴市場、科技信息服務的能力與水平。目前,全國各地市紛紛建立信息中心,搭建農業信息平台,據統計國內農業網站已兩千多家,40%的地市建立了信息網路,這些農業信息網站的發展與壯大對當代的農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我市在這方面的發展相對來講比雖然比較晚,在山東科技廳領導和泰安市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完全可以發揮後發優勢,高起點、高標準的建設好我市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成為全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