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主任自我鑑定

服務系統的完整性和無限延伸性

在香港醫院,和我們最大的不同就是門診的流程,在門診看病的所有病人都是經過預約的,門診的登記部門會根據病人的自訴合理安排他們就診的時間,比如哮喘的問題就會安排在有精於哮喘診治的醫生上門診的時間來看,這樣專業的劃分也很明確,保證了專才專治。另外門診病人也有很詳細的病例資料在門診進行保存,包括所有的醫生記錄和化驗結果,即使中間換了醫生,但可以調出病人所有的資料,即使陌生的醫生接手了這個病號,也會對病人的情況有個詳細的了解。同時門診也發揮了很大的職能作用,在門診可以做手術病人的術前談話,麻醉的會診、甚至術前的一系列準備,病人一入院就在當日做手術,術後三天就可以出院,到拆線的時間病人再到醫院來,護士除了進行日常的工作之外,很大的一部分是在教病人學會自我護理,在他們醫院有一些帶著中心靜脈置管的病人會報出院,在出院前護士都會教會他們的父母做傷口的護理、給藥等工作,而他們都很樂意去學。早產兒出院前有個叫出院前奏的節目,就是召集最近準備出院的孩子家長學習護理知識,比如洗澡、餵養、換尿布呀等日常工作,護士會在現場示範,直到他們的父母完全掌握才將寶寶放心的交到他們的手裡。這樣很自然就把護理的工作延伸到了家庭中,我記得護理書上有這樣一句話:護士工作的真正目的就是教會病人學會自我護理,他們就是這樣做的。所以我感覺他們的工作變得比我們更有意義也更有價值。在香港有很多的社會支援團體組織,他們會通過與醫院之間的聯繫接手這些病人出院以後的一些關於照顧、支援的社會問題,給病員解除了一些後顧之憂,醫院也承擔了提供完善服務這樣一項工作,因此服務變的非常完整。

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營造出一個高層次高素質的人文環境

初到香港,就感受到香港人的熱情和真誠,當時由於飛機晚點,到了香港已經比原定的時間晚了好幾個小時,我們在捷運站出來時找不到去瑪麗醫院的車,我們就詢問一個中年婦女,她親自帶我們到了小吧車站把我們送上車,然後才離開。到了瑪麗醫院已經快十點了,保全事先已經得到了通知一聽我們是×××來的,就讓一位女保全帶我們去了護士宿舍,在宿舍的門上貼了一張紙,上面是給我們的留言,就是說因為有事沒有去接我們然後告訴我們去哪裡拿房間的鑰匙,這樣我們就很順利地安頓下來了,當時感覺心裡暖暖的,在後來和香港人的接觸中,這樣的感受越來越明顯,最驚險的一次是我們有一次坐31號小吧從銅鑼灣回來到醫院下車後才發現把我的包丟在了車上。當時我快急瘋了。因為包里不單是有我的手機照相機和錢,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身份證就在包里,當時我們同行的另外一個上海女孩和何新華立即就乘另外一輛31路車去找,在車上他們給司機師傅說明了情況,那個師傅很好,立即用電話聯繫詢問幫我們找到了我們乘坐的那輛車,沒有多長時間,那邊就打電話過來說已經找到了。這位師傅立即在車上掛了個停止載客的牌子,專程送我們去起始站去拿東西。當時心情很激動,所以不由的讚嘆香港人的素質和修養之高。還有就是他們的排隊文化,坐車大家都很自覺的排隊上車非常有秩序,在超市、在醫院食堂、在任何的公共場所大家都是這樣做的。上車後司機會等大家都坐到座位上時才會發動車子,如果有行人站在人行橫道上,即使沒有紅燈,司機也會主動停車讓行人先走,也許我說的這些東西沒有什麼新意。從外面回來的人普遍都有這樣的感受,人家的素質很高,但仔細思考就會知道這就是教育的結果和力量。所以也就不難理解他們的病人怎么就會那么輕易的接受醫護人員的建議,那么積極的配合治療。成功的國民素質教育使得他們的工作比我們要簡單的多。而且在學校他們就把健康教育做的很到位,有一個病房護士對我們說加強了對孩子的教育就等於為未來做好了準備,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學校的孩子們都知道如不濫用抗生素呀,防病重於治病等知識。在香港我們有幸接觸了他們的葉主任和黃經理。我發覺他們很注重推廣他們的理念,黃經理早年是護士出身,做過很多的病房工作,有一定的臨床經驗,現在又在做管理,他很善於推廣自己的理論,在飯桌上面對著我們這些普通的護士,他就開始淘淘不絕了,近年來他也經常來大陸講課,他很希望我們把他們的理念帶回來給大家,他們把這叫做“分享”。葉主任是在英國上的學,她人很好,在很多的國家都待過,所以她也是領略了很多地方的文化,也給我們講她的感受,她說其實一個月的時間太短了,專業的學習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感受一種文化帶給自己心靈上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