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旅遊計畫(七)

XX年,江浙分府依照清同治間的舊貌原址復建,以存歷史陳跡。  

三白酒作坊介紹

三白酒作坊為前店後坊格局。店堂約90平方米,酒作坊占地1300多平方米。日產量約200升,現主要生產三個產品,分別為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這三種酒都是採用傳統工藝,經手工釀製而成的。

何謂三白酒?《烏青鎮志》上說:“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純、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飲用。

以往農村過春節,就用它來招待客人,在烏鎮民間,此酒還有一個別名叫“杜搭酒”。民間有謠“貓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

置身於糟坊巨大的蒸籠邊看涓涓佳釀滴落壇中,或在老店長條凳上小酌一番,都是偷得半日閒的快事。  

三白酒作坊導遊

相傳舊時烏鎮釀酒業十分發達,明時有釀酒作坊20餘家,尤以高公生、順興、永盛三家最為著名。

現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醬園,始建於明朝初年。所產“三白酒”以其香氣濃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綿、回味爽淨、余香不絕而名聲遠揚。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慶典時,浙江巡撫高仲越選中烏鎮高公生糟坊生產的三白酒列為貢品,進貢皇室享用。高公生糟坊也由此鴻運發達,數百年來一直風靡江南一帶,經久不衰。 

夏同善翰林第介紹

整修後的夏同善翰林第基本上遵循原來的格局,可分成三部分。

沿主軸線共有三間三進。大門前有一對大理石滾墩石,顯示出蕭家的不同凡響。進門廳的第一道門,可見門楣上有橫“頂棟”即5個雕花短木,門檻奇高,跨越不易,但中間一截可以卸下,稱為“德檻”。平時不開正門,進出有兩旁邊門。

再往裡是第三道門,即頭牆門,過了此門是一個小小的石板天井。這是第一進。跨過天井是正廳,為第二進。

正廳是平廳,樑上供著珍藏有聖旨誥命的兩個大紅鏤金漆木盒。在後面緊接著的兩廂是樓房,靠牆有甬道相連。這種結構別處少見,大概與地基逼仄有關。再往裡過二牆門,是三進的後小樓廳。

東翼二間二進,有灶間、庭院,風格平庸,是下人居處。西翼,與門廳並列的是三間花廳,又稱“接官廳”,裝飾精美華麗。過花廳,進入一庭院,有假山、水池,植時花異木,小巧、雅致,煞是可愛,這便是“肖家花園”。再往裡,復有正廳和後樓廳,是夏家接待、起居、休閒、讀書、娛樂的地方。 

夏同善翰林第導遊

夏同善的翰林第在中市觀后街,原是一般的民居,夏同善欽點翰林並獲賜“翰林第”匾以後,才得以擴展而稍具規模。雖規模不大,但屋宇齊全,經整修後,已成為一處集傳統民居和園林為一體的富有人文氣息的景觀。 

香山堂介紹

香山堂中藥店店面座北朝南,店堂間內東壁與北壁還分設3幢藥櫥,名為“百眼櫥”,存放各種常用中藥。店堂臨街設一曲尺型櫃檯,這是藥店撮藥的工作檯。店前,斑駁的“南北”老招牌雖已有些殘破,卻依舊在河風中吱呀。 

香山堂導遊

香山堂中藥店座落於東柵財神灣,該店由業主陸慶余創建於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香山”的“香”是指中藥較為名貴,“山”則是形容藥材堆積如山。 

益大絲號作坊介紹

益大絲號作坊區全面展示了從種桑、養蠶、收繭到繅絲、織錦的各道工序,你可以在這兒看到河畔生長了幾十年的老桑樹;蠶寶寶逐漸長成、吐絲結繭;可以親手在古老的繅絲機上操作繅絲,也可以觀看國寶級的烏錦織造工藝,欣賞精美絕倫的烏錦珍品展示,烏鎮甚至整個杭嘉湖平原悠久的蠶桑文化淋漓盡致的一一為您展現。 

益大絲號作坊導遊

益大絲號始創於光緒初年(1875年),創始人為沈學昌,幾十年風風雨雨,絲號屢仆屢起,以優良服務立市,薄利多銷取勝。逐漸發展成包括種桑民、養蠶、繅絲、制絲、造錦為一體的大作坊,聞名於蘇、滬、杭。

1923年,沈永昌的大兒子沈學文繼承父業後,為擺脫傳統木機綿綢在市場上滯銷的窘境,經多方考察後決定以織錦產品代替傳統產品。歲中,他親自選拔十餘位學徒分赴杭州、蘇州、南京等地學習織錦技術。經幾年辛苦,反覆試製,終於裝造出有近二千個部件、一百多道工序的織錦花樓機。

大花樓機從繪製意匠圖至織出成品,需耗時百天有餘。織造工藝極為繁複,一天僅能織5—6厘米,可謂“寸錦寸金”。織成的錦緞質地堅實、雍容華貴,當地人稱這種吸收了中國著名織錦工藝,融合了本地傳統特色的提花絲織錦緞為“烏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