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研究與實踐課題計畫書

一、研究題目

職業院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研究與實踐

二、目的和意義

在此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緊密結合本校教學實際 ,經過調查、統計、分析、實踐 ,研究出各門課程的教學標準,技能考核標準、考試考核模式等能指導教學實際的方法 ,對本校的教學工作能起到一種指導、推動作用,而要達到教研目的。開展本課題研究,可以提出一些先進的教學管理思想和考試考核模式、基本措施、基本方法,豐富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為全面推行職業學校學生畢業標準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於職業教育進一步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校內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管理的運行機制和具體模式;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於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就業前教育與就業後培訓、不同類型教育之間、不同類型學校之間的溝通和銜接,促進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和學習型社會的形成;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於職業學校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於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科研能力;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於職業教育教學評價和考試制度的變革。

三、研究的基本內容

(一)、具體研究內容:

1、通過公共文化課程新舊大綱對比研究、職業學校大綱與普通高中大綱的對比研究,編制農村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文化課程的指導性教學計畫,探索教學模式改革,制定相應的評價體系。

2、以項目驅動教學作為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研究專業課程教學計畫編制、目標任務(項目)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則,構建適合農村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課程的項目驅動教學的內容,實現對學生的分層次教學,加強教學過程的監控與管理,建立相應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在計畫編制時注意各課程之間的整體協調,注意學生終身學習的需求。項目確定時注意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對所學內容的綜合運用、對所學技能的實際操作能力,教學內容力求切合學生實際。依據學生個性特點,合理區分學生層次,針對各層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確定不同小項目、小目標,並逐步縮小目標差異,最終全部實現整體目標。

為配合項目驅動教育的實踐,正確引導師生的“教”和“學”,使學生成績更能反映學生的全面素質,我們將對傳統的考試方法和內容進行改革,構建一個新的多元評價體系。具體分為平時考核(含學習態度考核,小項目完成情況)、期末測試(理論測試在試卷庫中抽取,組織集中考試;實踐測試採用工廠生產模式測試,要求完成成型的綜合產品)。

3、針對學校目前實習工場出現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隱患,進一步明確實習指導教師崗位責任,規範管理制度,強化學生安全教育、職業素養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同時根據新大綱要求,調整學生專業課與文化比重,最佳化實踐課與理論課比例,加大硬體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擴大校外社會實踐基地範圍,創造學生實踐良好環境,進一步突出實習實踐。

(二)研究目標

1、制訂專業指導計畫。根據新大綱的要求,重新編制機電類的教學指導計畫,最佳化各專業課程開設秩序,確定各課程的教學目標、應完成的教學任務,確定項目教學中的各項目任務。

2、創新校本教學內容。從農村市場對職業學校的需求出發,根據學校自身特色,精心編寫一到二本具有特色並被同行認可、學生滿意的適合農村職業教育項目驅動教學的校本教材。

3、最佳化教學模式、技術與方法。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模組式”教學方法,形成一個具有推廣價值的項目教學模式。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使技術、手段、方法最佳化。在方法上改灌輸式為啟發式,改單一接受式為重視發現式、導學式、分塊式教學,使學生真正有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的機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4、強化學生專業實踐。

5、建立測評體系。通過對教師教學計畫的審定、教學過程的監控管理、教學成果的檢測考評,建立教師教學的評價體系。通過對學生課堂學習評價、各個項目學習評價、學期的成績測評等環節,建立學生學習評價體系,同時建立學生政治思想評價體系,完成對農村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的綜合測評體系的最佳化工作。

(三)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校本教材的開發。

2、教學管理制度的完善。

3、專業指導計畫的修訂。

4、學生評價機制的建立。

四、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