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護士工作心得體會

4 親人意識

在朋友意識的基礎上,護士與病人之間的關係再升華,就會形成親情感,彼此都會萌發出親人意識。這種親人意識是護士與病人工作關係上溝通的最高層次。一般來說,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稱之為親人,親人之間的感情是不同於其他的感情,據調查,海外華人在經營活動中,財團的最高機構是由親人們組成的,這說明中華民族有著根深蒂固的“血永遠濃於水”的親緣觀念。對親人的依賴和信任是無價可比的。護士與病人沒有血緣關係,但如果護士把病人看作是自己的親人結果會怎樣呢?護士在思想上樹立親人意識,把年紀大的病人看作是自己的長輩,把年齡與自己相仿的病人看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年齡幼小病人看作自己的孩子,護理時感覺就不同,操作中每一具體細小的動作都會考慮到是否對病人有利,對操作技能的要求就會更高,因為“我”是在為親人做治療,一定要把痛苦降到最低點,把舒適提高到最高點。如果說明朋友意識具有感情色彩,那么,親人意識則具有親情色彩。當一位長久臥床的病人離開人世的時候,護士和病人親屬一起傷心落淚,這就是親人意識的體現。當看到一位病人痊癒出院,與護士依依不捨千恩萬謝的道別場面時,人們一定覺得護患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融洽的。我們在給病人打靜脈針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這種情形,在為一位熟悉的、關係融洽的病人打針時,往往能夠“一針見血”,一次進針的機率很高,而為一位新病人或是與護士發生過糾紛的病人打針時,心裡總有些緊張,這時一次進針率就低。同樣的操作手法,在為護患關係好的病人做肌肉注射時,他們不覺得有多疼,而為護患關係緊張的病人做肌肉注射時,他們就覺得疼得不得了,而且會感到一次更比一次疼,而當他們與護士的關係改善以後,又不覺得打針有多疼了。這種現象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人與人之間有了良好感情時,大事可以化成小事;當人們之間有憎恨之意時,小事也能變成大事。護理工作的操作中,有很多種是會為病人帶來不適甚至疼痛感,如果我們把病人當作長輩、兄弟姐妹、孩子的話,那么在操作中不但會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去做,而且還會想方設法使自己的技術熟練,效率更高,減少對病人造成不適和疼痛的時間和次數。另一方面,“以心換心”也得到病人的真誠相待,他們會把護士當做親人,“有這么好的孩子、姐妹、阿姨為我做治療護理,這點疼又算得了什麼呢?!”這樣護患關係就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因此,親人意識是為達到高質量、高效率、好效果的護理工作鋪平了道路。當病人帶著美好的回憶出院時,他自身的生命得到了延續,他的社會生命同樣也得到了延續——這就是“親人意識”的魅力和價值所在;當一個病人帶著生離死別即將辭世之際,醫護人員在他心目中作為“親人”的成員,對他的病情治療已經傾注了“親人”的情感,盡到了“親人”應盡的職責(義務),他在感謝“親人”的同時,留念生命最後的一刻,應該是無憾於“親人”的盡心。

親人意識作為護患關係溝通的最高層次,比朋友意識更難做到,我們認為,“更難”並不意味著就不能做到。戰爭年代裡,後方醫治戰場上負傷的官兵,醫護人員和廣大人民民眾把傷員當作親人,全心全意為傷員服務,唱出了可歌可泣的親情戰歌,這優良傳統難道說沒有普遍意義嗎?難道說不應該普遍推廣嗎?醫院是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的場所。這種場所應該是潔白無瑕,一塵不染,應該把能夠使的力量全部用於救治病人,不藏半點私心雜念。我們所倡導的親人意識,說到底就是發揮護士最大的技能和智慧型為病人服務,技能是硬性,是靠訓化產生並形成的。而智慧型往往滲透著更多的知識、人品、人格等修養成份。與病人產生了親情感,就能象待親人一樣來善待病人,將自我的技能與智慧型融為一體用於工作,使工作錦上添花,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