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鄉鎮基層工作心得體會

三是從工作中珍惜與同事們的友情。

多年來工作中與同事們的親密相處,感覺是一種緣份,沒事時想想,整天在機關院和各村轉悠,低頭不見抬頭見,和同事們在一起的時間比和自己父母、老婆在一起的時間都長。通過這兩年的拓展訓練讓我知道了團隊的力量,單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幹不成也乾不好工作,只有團結同事,尊敬領導,才能發揮每個人最大的潛能,營造一種幹事創業的氛圍。敬人者,人恆敬之,不敬他人,是自不敬。另外,遇事多體諒他人,不要動不動就埋三怨四,牢騷太盛防腸斷,我總結了幾點:一、別認為自己是最累的,不攀比;二、打消給領導乾工作的念頭,只為自己工作;三、不要把同事看成是對手,要看成是共同進退的戰友;四、學會調整自己,不抱怨,不嫉妒;五、每日多做一點,感情上寬容一點。

第二點是融合

一要做到“形象融入農民”。

鄉鎮幹部大多是本地土生土長,不能拿自己當成官,認為吃了“皇糧”就擺起架子,與農民交談當中表現出與老百姓不一樣的語言、表情,下村西裝革履,到民眾家裡凳子擦了也不願意去做,安排工作指手畫腳,農民大多不會親近這樣的幹部。有兩個順口溜諷刺了這種形象,六七十年代有:坐著吉普車,披著黃大衣,一下車叉著腰,一張嘴他媽的。八九十年代是:坐著小車轉,隔著玻璃看,屁股一冒煙,轉眼就不見。我們鄉鎮幹部在工作中也要把自己看做是一個農民,只有言行舉止上要融入其中,農民才能接受你。騎民情走訪車下村就是一個創舉,讓老百姓從心理上首先就接受了,利於開展下一步工作。

二要做到“身心融入農民”。

鄉鎮幹部是傳達和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最基層宣傳員,也是上一級黨委政府政策的執行者,不能手拿檔案和報紙,高高在上給農民念檔案、讀報紙、作部署。在鄉鎮工作中得出一條規律:每當上一級黨委政府出台一項長遠惠及農民的政策時,剛開始在農村貫徹和落實時是很難的,象當初的秋季秸稈禁燒、合作醫療、新農保基金的收取等等都是這樣。因為大多數農民的想法是注重眼前利益、將就過日子的心理和“小農經濟”思想。在村里比一比:向前看不如一些人、向後看比一些人強,知足常樂。這些導致了在落實政策時存在很大的困難,要打很多嘴官司。這個過程走了之後,民眾才能從陌生變為熟悉,從不相信到相信,一旦證實我們是對的,相信了我們,讓民眾以為我們和他是一條心,以後的許多工作就會事倍功半。在幹部結對幫扶活動中,我與范莊村劉建營夫婦結成了對子。劉建營今年三十出頭,是家裡的頂樑柱,年輕時背鐵塊,乾重體力活,導致腰椎間軟骨硬化,去年做了手術。現在還不能彎腰,不能幹活。我和紅敏兩人在前段到他的養殖場去看望他時,和他們夫婦心貼心的交流生活的感受,鼓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他媳婦因為生活的壓力很大,當時就泣不成聲,說:你們能來看看我們,還想著我們,這比啥都強。我深深感到,只要真心對待民眾,民眾也會真心對咱們。。

三要做到與村組幹部、民眾融洽處事。

村幹部是村民的代表,在和村幹部處事中要拋棄所謂的“上下級關係”,要尊重他們,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建議,是做好農村工作的突破口。高速引線工程開工後,劉士華段的拆遷工作量很大,鐵路南涉及企業商戶達到23戶,鐵路北涉及民房56戶,全拆35戶,剛開始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任務。在楊書記的帶領下,工作區的每個同志都擰成一股繩,一齊入村,召開兩委會、村組幹部會,站在發展角度談拆遷,商量村里以後發展前景,修路對村民帶來的益處等等,解放乾群思想,鼓舞拆遷鬥志。和兩委幹部一起刷標語,掛橫幅,入戶發放明白卡,挨家挨戶走訪,掌所各戶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帶著感情做工作,為每個測量有誤的農戶爭取重新測量,重新計算賠付金額,取得了拆遷戶的理解與支持,從當初幹部拿著拆遷協定找不到戶主簽字,到後來拆遷戶自己主動要求拆遷。對特殊情況家庭,村兩委幹部分包到戶,充分利用親戚、朋友等各種關係,每天晚上到各戶做思想工作到11點,用真心感動了每戶民眾,發揮了超強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