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部隊勤務實戰化建設工作體會

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深化公安消防部隊戰訓改革,建立戰鬥力可持續增長的實用體系和科學機制?在XX年4月召開的全國公安消防部隊深入推進“三基”工程建設會和XX年7月召開的公安消防部隊戰勤保障建設現場會上,公安部消防局從戰略的高度回答了這一重大課題即大力開展勤務實戰化建設,有效提升消防部隊的滅火救援整體作戰能力。勤務實戰化這一理念的提出,順應了新時期、新形勢下消防安全保衛任務發展變化的歷史規律,適應了消防部隊職能拓展的客觀需要,符合現代惡性火災和特殊災害事故處置的實戰要求,可以說是當前和今後消防部隊提高滅火救援整體作戰能力的一條必由之路。

一、 勤務實戰化對消防部隊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改進和加強消防部隊戰訓工作,依法履行好滅火搶險救援職責,是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保護國家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的發展經歷表明,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是各種社會矛盾突出、各類事故易發的特殊時期。目前,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700美元,進入了各類安全事故的易發期。據有關資料統計,近年來我國平均每年發生各類災害事故達70多萬起,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20萬人,傷殘17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4500億元。1999年以前,公安消防部隊參加搶險救援的出動次數占全部執勤出動次數的比例在10%以下,XX年上升到28%,XX年已近40%,XX年上升到45.2%。

XX年全國消防部隊接警出動44萬餘次,其中火災撲救24萬餘次,搶險救援、社會救助近20萬次,和前五年相比,按照任務性質劃分,滅火次數增加了35.7%,而搶險救援、社會救助增加了7.5倍,參與處置危險化學品事故次數增加了4倍,交通事故增加了7倍,自然災害事故增加了8.6倍,墜落事故增加了3.7倍。由此可見,一方面,消防部隊增編緩慢,另一方面所承擔的滅火救援任務卻成倍增長。XX年,國務院發布了國發(XX)15號《關於進一步加強消防工作的意見》,其中第(十)條指出要“充分發揮公安消防隊作為應急搶險救援專業力量的骨幹作用”,並明確規定公安消防隊要在地方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除完成火災撲救外,要積極參加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危險化學品泄漏等九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救援工作,參與配合處置水旱災害等九類突發公共事件。這一條文從國家立法的角度賦予了消防部隊更多的社會救援職能。

社會救援職能的拓展和任務的加重迫切要求我國消防部隊與時俱進,迎難而上,搶抓機遇,深化戰訓改革,提高實戰能力,縮小戰鬥力與完成現代滅火救援任務需要之間的差距,只有這樣,才能在更好地履行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光榮職責,才能在各類急難險重的任務中更好地體現消防部隊的存在價值。

二、勤務實戰化的概念和理論內涵

勤務實戰化是針對當前災害事故趨多、趨難的特點,著力解決當前滅火救援勤務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革除一切不適應實戰需要的勤務模式,探索符合實戰要求的,能促進戰鬥力整體提升的途徑、手段和方法。顧名思義,勤務實戰化就是以實戰的方式和要求來開展各項滅火救援勤務工作。在勤務實戰化建設中,可以“實戰需要不需要、打仗管用不管用”為依據,以“強基礎、建體系、抓規範、求實效”為要求,建立和完善科學、實用的勤務實戰化體系和機制,不斷夯實執勤備戰、崗位練兵、滅火救援、戰勤保障、社會聯動等勤務基礎,不斷提高消防部隊的滅火救援能力,為安全、科學、快速、有效地完成各類滅火救援任務奠定堅實基礎。筆者認為,開展勤務實戰化建設可以嘗試從以下五大構成和影響戰鬥力的體系入手。

三、 以五個體系為載體,大力開展勤務實戰化建設

(一)構建執勤備戰體系,推進執勤備戰規範化

構建各級消防部隊執勤備戰體系的目是規範基層中隊的執勤備戰基礎工作,解決執勤備戰中基礎不牢、準備不夠、整改不力等問題。建立反應快速的、實用的、規範的、全面的執勤備戰體系可從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指揮機關和作戰實體(中隊、機關機動隊、獨立處警的班組)的接處警工作機制,確保部隊指揮作戰力量的快速反應和快速到場,各級指揮機關要建立全勤指揮部制度,對機關的等級戰備要有明確要求,避免誤接、漏接、接而無記錄、出而不快速等現象的發生。二是要加強和規範執勤裝備器材的管理。對執勤、庫存和訓練器材裝備在管理上要以“三清、三進、三定、三無”為標準即“種類清、數量清、性能清”、“訓練器材進室、備份器材進庫、執勤器材進箱”,“管理責任定人、擺放位置定點、器材衛生定標”,“無鏽蝕、無缺損、無丟失”。還可以採取建立裝備器材上勤前檢測和易損耗器材戰後恢復備勤檢測等“兩個把關”制度。三是要以消防部隊裝備實力、滅火救援作戰預案、災害事故分析與評估等各類資料庫為支撐,建立各級消防部隊的

著作權歸屬原作者

滅火救援指揮決策資料庫系統、地理、氣象輔助信息系統。四是要統一和規範執勤崗位練兵資料、消防裝備器材、作戰參考信息、等勤務基礎資料,達到詳實、全面、科學、規範和實用的要求。

(二)構建執勤崗位練兵體系,推進訓練作戰一體化

在執勤崗位練兵中,按照“訓戰一致”的要求,科學界定練兵的對象、內容和標準,採取實地化、基地化、模擬化、網路化等貼近實戰的訓練方式開展訓練。崗位練兵體系的建立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一要規範訓練內容即明確各級指揮員、各類戰鬥員的訓練內容、時間、指標和依據,做到按建制施訓、按兵齡分訓、按專業分訓。二要規範訓練過程即對訓練的計畫、準備、組織、保障、考評、獎懲、訓練資料的建立等環節作出明確規定,用科學實用的訓練制度來保證崗位練兵活動順利進行。三是要強化指揮能力培訓。使各級指揮員掌握滅火相關理論、掌握滅火救援處置對策、掌握重點單位基本情況、掌握不同車組組訓、多班組參訓、組訓方法,解決自身局限,提高訓練效能。

(三)構建滅火救援指揮作戰體系,推進現場指揮作戰專業化

構建滅火救援指揮作戰體系的目的是適應高層、地下、水上、煙熱、化工等現代火災撲救和特殊災害事故的處置需要,科學設定組織指揮機構、規範指揮作戰程式、提高指揮作戰專業化水平。在指揮作戰體系的構建上,一是要建立指揮長資格評審制度,摒棄僅僅以理論考試來判斷指揮資格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基礎理論考試、想定作業、模擬指揮、裝備器材操作、體能測試、心理測試、實戰經驗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考評方式。二是要在總隊、支隊、大隊這三級成立全勤指揮作戰機構,建立全勤指揮部制度,由取得指揮資格的指揮長輪流執勤備戰,並實行全勤指揮部與轄區中隊、社會聯動單位同時回響、同時出動、遂行滅火救援的指揮機制。三是在指揮部的建設上要實行總指揮部→前沿指揮部→一線戰鬥實體等三級指揮,總指揮部指揮長由地方領導擔任,前沿指揮部指揮長由公安消防部隊職務最高的指揮長擔任。四是要對調度指揮的主體、許可權和程式、消防部隊、社會聯動單位等參戰人員和車輛裝備的在滅火救援中的位置和行為進行規範,逐步解決長期以來戰場忙亂的問題。

(四)構建戰勤保障體系,推進戰勤保障規模化

在長時間、大空間、大規模、跨區域滅火救援作戰中,各類戰勤保障是及時到位、否科學有力已經直接關係到現代滅火救援工作的成敗。構建布局合理、平戰結合、功能完善、反應快速、保障到位的戰勤保障體系是新形勢下提升消防部隊實戰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解決長期以來消防部隊在大規模滅火救援作戰中戰勤保障不成規模、不成體系、隊伍缺乏等問題的重要手段。在戰勤保障體系建設上要借鑑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從應對大型災害事故的實戰需要出發,堅持平時與戰時相結合、自我保障與社會保障相結合的原則,科學規劃、分布實施,達到拉得出、供得上、保得住的戰勤保障要求。一是要建立與實戰需要相適應的戰勤保障機構,為戰勤保障建設提供組織保障。大中城市可建立戰勤保障大隊,其它城市可建立戰勤保障中隊或基本具備消防戰勤保障能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區域性消防戰勤保障中心。二是要以消防裝備技術、滅火救援物資、參戰人員生活醫療和社會救災資源等為重點,建立和完善適應現代滅火救援工作的戰勤保障工作制度和機制,為消防部隊可持續作戰能力的可持續提升奠定製度保障。三是要充分利用重大危險源評估技術,科學預測本地大型災害事故的規模和滅火救援戰勤保障的需要總量,科學合理地確定建設任務,主動爭取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使戰勤保障工作既能滿足實戰需要,適應發展要求,又能避免滿目規劃和不必要浪費。四是要制定和完善器材補充、藥劑補給、裝備搶修、油料供應、移動供氣、生活保障等戰勤保障預案,落實隨時調用措施,定期開展符合實戰要求的戰勤保障演練,不斷提高部隊和社會的戰勤保障能力。

(五)構建滅火救援社會聯動體系,推進滅火救援社會化 

構建滅火救援社會聯動體系的目的就是要調動和整合社會各類救災力量和資源,以公安消防部隊為骨幹,安監、衛生、民政、地震、環保、122、120、礦山救護、防汛抗旱、醫療救護、供水、供電、供氣和電信事故等搶修隊等救援隊伍等應急救援力量共同參加的社會滅火救援聯動機制,實現互通互聯,資源共享,戰時協同。在滅火救援社會聯動體系的構建上,一是要積極爭取政府和各行業單位的支持,組建針對危險化學品災害、城鐵火災事故、石油化工火災事故、建築倒塌、交通事故、山嶽救助等災害事故處置的滅火救援專業隊(站),配備專業救援裝備,開展針對性訓練。二是提高多種形式消防隊伍的實戰能力。將多種形式消防隊伍納入公安消防部隊執勤訓練作戰體系,建立適合不同形式消防隊伍的執勤、訓練、管理制度和機制。三是要整合救援力量資源,建立平時多聯繫、戰時能協同的應急救援管理工作機制。四是各級政府可依託政府辦公網或金盾網建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信息管理系統在網上發布預測預警信息、各類事件的發生處置情況等。

在勤務實戰化建設中只要堅持以理念的更新為先導,以實戰的需要為標準,以制度的完善為根本,人才的培養為重點,以政府的支持為保證,紮實工作,開拓進取,努力實現消防部隊戰鬥力的可持續增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