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總結

化建設,提升升精神文化內涵,打造了促進學校傳統文化的良好育人環境,積極發揮共青團和少先隊組織的作用,抓好隊員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和體驗教育等活動,加強尊師守紀,勤奮好學,文明禮貌,講究衛生教育,並通過團支部,少先隊,中隊及隊員的自主性教育,把強制性教育(學校的各種檢查與督促)與自主性教育相結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3、有的學校突出體育工作特色。研究體育課堂教學,積極探索符合學生需要的、有效的體育教學方法和模式,組建運動隊(男女籃球隊,桌球隊,田徑隊等),營造氛圍,各級體育課要按大綱要求安排教學內容,增加體育達標人數,實現大面積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逐步形成具有學校特點的體育運動項目,構建適合學校特色的體育教學體系。 

4、立足校本教研,解決特教的實際問題,為殘疾孩子服務,培養他們適應生活的能力,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開展的是以普教、特教相融合為特色的隨班就讀的特殊教育模式。學校根據殘疾兒童的個體狀況建立檔案,因人施教制定“個別教育”計畫。任課教師以“生活化教育、個別化輔導、活動化教學”的方式開展隨班就讀工作,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康復、自我發展能力及參加社會實踐能力和生存能力。 

四、課改實驗工作中,我們處處可以看到“師生**平等,氣氛寬鬆和諧,新課堂生機盎然。”的可喜變化。 

1、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在實驗中,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教師學會了用鼓勵性語言來評價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學會了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學會了主動關注學生的需求和發展;學會了解放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學會了如何駕馭課堂教學;學會了使用富有人文性、藝術性、鼓勵性的語言來進行組織教學活動。課堂教學真正呈現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學習氣氛異常活躍,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課堂教學過程是生成的、動態的過程,充分體現出師生在課堂上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生命活力。 

2、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在實驗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努力為學生創設各種成功的機會,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合作、探究學習,師生**平等,在獨立中合作,在合作中獨立,共同享受學習的樂趣。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積極、熱情地參與學習,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積極交流和合作,敢於提問,善於發現,老師似學生,學生似老師;學生學會了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合作解決問題;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樂趣。 

3、學校教研氛圍十分濃厚。在新課程改革面前教師充分認識到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課改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課改勢在必行,是人人繞不過去的一道門檻。教師們自覺參與聽課、評課、教研活動;自發征訂和學習有關課改的報刊雜誌;積極撰寫教學反思、教學隨筆、經驗總結、教學案例;主動上網與校外專家、教師交流與對話,共同尋找解決困惑的辦法;許多教師主動向學校要求明年秋季擔任課改實驗教學工作;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學歷提高空前火熱;教師主動提供研究課例,養成了課前研討和教後反思的習慣;一批青年教師正在迅速成長……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五、新課程改革在我鎮實施是順利的,取得的效果是積極的。促進教師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式改變。促進學校教研工作和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確保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但課改工作任重道遠,也存在著某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比如:“在新課程理念下,課程教學方式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各學科的發展存在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