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

關於加快縣新農村建設的對策與思考

——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塑造秀美農村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從戰略全局出發,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為新時期、新階段“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xx縣是農業大縣,農村人口占全縣人口70%以上,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只有農業農村更快更好發展了,才能更好地支撐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更快更好發展。全面貫徹落實好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關鍵是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三農”工作全局,抓住戰略機遇期,圍繞“新”字做文章,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當前,農業農村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既面臨著“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大機遇,又面臨資源、市場約束增強和體制、機制性矛盾凸現的嚴峻挑戰。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中央的號召,也是時代的呼喚,更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標誌著“三農”工作邁入了一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城鄉發展的新階段,進入了一個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必須緊緊抓住機遇,堅持以城市化帶動農村,工業化致富農民,產業化提升農業的新思路,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方針,尊重農民的意願,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紮實穩步地推進。

根據xx縣實際情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著力突出五個“新”字:

1、以現代農業為方向,推動農業生產力發展新跨越。建設社會新農村最根本的是經濟發展。只有農業發展了,農民富裕了,農村才能走向文明,農民才能更多地分享發展的成果。當前及“十一五”期間,要著力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到2010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十五”期末的3900元增加到6300元,年遞增10%。一是瞄準“大效益”,提升科技化水平。加快農業科技化進程。以高效為目標,立足高產量效益、高科技含量,大力推廣高產、穩產、優質、安全栽培技術,以實施“科技入戶”工程為契機,全面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廣高效農業技術,重點推廣蔬菜設施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和統防、輕型簡化栽培等技術,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建立健全合理的耕作制度,重點推廣糧經套作、林農複合、稻田養殖等新型耕作模式,完善提高糧棉油經耕作制度。“十一五”期間全縣主要農作物品種要更新1-2次,全縣良種覆蓋率要達95%以上,農業新技術普及率要達90%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要達55%以上。加快農業特色化進程。充分發揮自然優勢、區位優勢和特色優勢,大力發展優勢農產品生產,將里灘建成優質油菜、小麥、扁豆、淺水藕為重點的特色產業帶,外灘建成蔬菜和經濟林等特色產業帶,海州圩里建成棉花、稻米特色產業帶,以特色爭市場,以特色增效益。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實行有標生產、品牌銷售,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生產基地建設和發展。“十一五”期間要建成30萬畝優質粳稻、2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20萬畝蔬菜、8萬畝淺水藕、5萬畝扁豆等五大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40萬頭三元雜交豬、50萬隻波爾山羊、500萬隻櫻桃谷肉鴨和10萬畝海淡水養殖等四大無公害規模產業帶,創建2個以上國家級10萬畝以上規模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積極開展“三品”認證和申報工作,擴大品牌農產品的經營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十一五”期間,要積極申報國家級名牌農產品3個以上,打響我縣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品牌。加快農業生態化進程。積極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繼續組織實施“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能源、清潔水源”的“四清”工程建設,以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為重點,大力推廣綜合配套生態技術,推廣以沼氣建設為重點的農村新能源建設以及規模養殖場糞便淨化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到“十一五”期末,農機化綜合作業水平要達到85%以上。加快“綠色農村”建設進程。抓好高標準沿海防護林、農田林網、綠色通道、經濟林、村莊綠化等“五大林業工程”建設。二是推進“大調整”,提升集約化水平。加快發展高效種植業,穩定糧食和棉花面積,擴大蔬菜設施栽培面積,擴大名特優農產品種植面積,擴大立體間套種面積,推進二麥專用化、油菜“雙低化”、稻米優質化、蔬菜特色化、棉田立體化、玉米特用化,主要農作物的播種收割基本實行全程機械化。加快發展規模養殖業,進一步培植養殖大戶,大力發展連戶連片養殖,發展以食草動物為主的適度規模養殖,重點抓好生豬、山羊、櫻桃谷肉鴨等規模產業帶建設,不斷提高養殖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加快發展特色水產業,利用我縣豐富的沿海灘涂資源,重點加快貝類增養、淡水養殖、紫菜養殖等特水產業發展,提高加工層次,使水產業成為我縣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三是做強“大龍頭”,提升產業化水平。堅持用工業化的思路發展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是我縣農業經濟發展的希望所在。圍繞重點產業,採取一個產品制定一個規劃、確定一批重點生產區域、推廣一套配套技術、明確一個目標市場、發展一批重量級龍頭企業,將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打造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積極創造條件,主動出擊,大力吸引“三資”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同時加大資產重組和擴張力度,引導江蘇桂花工貿有限公司等重點龍頭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通過收購、控股、委託經營、融資租賃等方式,對各類農產品加工流通中小企業實行兼併聯合,提高行業集中度,擴大經營規模;同時引導中小龍頭企業以本地豐富的資源優勢為基礎,走專業化發展道路,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發展層次。“十一五”期間要引進“三資”累計興辦農業龍頭企業50個以上,其中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30個以上,省級(千萬元以上的)大型龍頭加工企業2個以上,國家級大型龍頭加工企業1個以上。圍繞“依託一個產品,建立一個組織,振興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標,大力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綜合競爭能力,“十一五”期間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發展到300個以上,其中省級“四有”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10個以上,市級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20個以上,帶動增收農戶占總農戶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