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財政工作總結和XX年財政工作思路

“十五”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各級財政部門和廣大財政幹部以“兩個率先”總攬財政工作全局,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服務發展第一要務,認真履行財政職能,繼續深化和推進財政改革,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支持和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較為出色地完成了財政各項工作任務,為“十五”時期財政工作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一)財政收入持續高速增長,財政實力明顯增強。

“十五”期間,在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財政收入持續高速增長。XX年,財政總收入突破20億元,達到21.2億元,比上年增長29%。一般預算收入達9.1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鎮(區)財政總收入突破10億元,達11.1億元,比上年增長29%,一般預算收入4.9億元,比上年增長30%。至XX年,全市18個鎮(區)中,13個財政總收入達到3000萬元以上,其中4個鎮(區)財政收入超億元。“十五”期間,財政總收入累計達65億元,年均增長32%;一般預算收入29億元,年均增長28%。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由“九五”末的6.4%上升到XX年的11.88%提高了5.48個百分點。全市人均財政總收入2714元,比“九五”末增加2098元;財政收入在全省縣(市)排名中,由“九五”末的第19位,躍居目前第9位。連續4年榮獲省政府授予的“財政收入上台階先進單位”稱號。

在財政收入大幅增加的基礎上,財力相應增長,財政實力明顯增強,財政支出規模不斷擴大。XX年全市財政支出15.5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鎮區財政支出2.3億元,比上年增長41%。“十五”期間全市財政支出36億元,五年年均遞增24%,其中,鎮區財政支出7.6億元,五年年均遞增42%。

財政收入的增長和財力的增強,較好地保證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同時,財政也實現了收支平衡。

(二)服務發展第一要務意識增強,支持經濟發展力度明顯加大。

“十五”期間,財政部門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服務發展第一要務,按照“富民強市”的思路,認真研究落實支持經濟發展的各項財稅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進我市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一是安排促進經濟發展的各項支出,如安排企業挖革改支出、科技三項費用及各類貼息支出1.9億元,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安排旅遊發展基金500多萬元,支持旅遊業發展;安排專項資金5.6億元,大力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投資環境,為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二是積極會同稅務部門落實好中央、省、市支持經濟發展的各項財稅政策,執行好三廢企業和福利企業退稅、出口退稅、財政政策性退稅等各項退稅,據不完全統計累計減免和退稅27億元,增強了企業發展後勁。三落實好出口退稅負擔機制改革辦法,為外貿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四是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緩解民營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促進中小企業加快發展。五是配合有關部門積極向上級爭取各類資金3.3億元,促進了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認真落實“三農”政策,農民生產、生活明顯改善。

“十五”期間,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繼續保持財政支持“三農”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支持力度,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這一時期,是我市財政對“三農”投入規模最大、惠農政策含金量最高、落實措施最實、農民得實惠最多的一個時期,也是廣大農民充分享受改革與發展成果的一個時期。

一是按照財政支農支出“兩個高於”的政策,建立和完善農業投入的增長機制,最佳化財政支農資金的結構;加快培育優勢產業,發展農業龍頭企業,開拓農產品市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十五”期間,財政對“三農”領域的各項投入達到8.2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了300%。重點支持水利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支持修建農橋;支持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外向型農業、設施農業和農業三項工程等,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調度資金,注入農業貸款信用擔保中心,推動農業投入。

二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鞏固改革成果。實行農業稅免徵政策,累計免徵農業稅0.8億元,安排0.25億元,落實對農民糧食生產實行直接補貼政策,增加農民收入。籌措農村轉移支付資金1.4億元,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實施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籌集資金4740萬元,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參保率達86.5 %。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推進農村五保戶“關愛工程”建設,提高了五保供養標準。完成農村水改資金工作,農村受益人口66.8萬人。完成了農村泥草危房改造工作,改造草危房1194戶。鞏固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成果。實行農村計畫生育獎勵扶助制度。全市1499人享受了政府獎勵扶助。多方籌措資金,基本完成了農村道路建設。開展了農村“三清”工作。從而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統籌兼顧,科學安排,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