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英語教學研討會上的發言稿

各位老師,上午好!

昨天的觀摩研討課和今天的經驗交流,以兩種不同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近年來我市廣大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績。在此,我謹代表與會的所有的老師對為我們提供寶貴經驗的單位和老師們表示衷心地感謝!

通過昨天下午的說、評、議活動,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了課堂教學中的一些無效、低效現象。這些現象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制約著課堂教學向高效目標的發展。什麼是高效?怎樣才能高效?如何克服課堂教學中一些常見的低效現象,使課堂走向高效?我認為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今天藉此機會和老師們一起就這方面的問題做個交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作為教育過程的中心環節,作為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渠道、主陣地,愈來愈受到高度的關注。新課程理念最終要通過課堂中的教師得以落實,新課程的目標最終要體現在學生的變化上。新課程改革推進到今天,關注課堂,研究課堂,創新課堂,實現課堂的高效,毫無疑問是實施素質教育和時代發展新形勢下的必然趨勢,是當前我們教學、教研的中心工作和重要課題。

一、構建高校課堂的背景

1、一系列綱領性檔案的出台

2001年7月27日 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開始在全國42個國家級實驗區試行。其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本。結合學科特點,力爭全方位的落實科學素養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目標定位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新角度。這就要求老師們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將知識和技能緯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學會,將過程和方法緯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會學,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緯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樂學。如何幫助學生完成由學會—會學—樂學的轉變,這是檢驗課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標準。

同年,教育部又出台了《英語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了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強調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有效學習策略的形成,更加關注對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一切的落實,主渠道還是在課堂。因此,提高課堂的效益和效率,既是提升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也是英語新課程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為進一步規範中國小辦學行為,減輕中國小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基礎教育辦學水平和質量, 2010年,山東省教育廳在全省強力推行素質教育,頒布並實施了《山東省普通中國小管理基本規範(試行)》,對課程設定、課時等做了明確規定,特別是對學生的作息時間進行了嚴格控制。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減少,文化課教學時間壓縮。。

在學科教學內容依舊,學生的在校時間減少,課時減少的情況下,要想保質保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只有在課堂的高效上下功夫。

2010年5月,在全省強力推進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市教研室在鄒城及時召開了主題為“創新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的研討會。會上,市教育局閆局長總結了我市開展構建高下課堂教學改革以來取得的成績,我們學科有四個學校教學模式和方法介紹被收入會議經驗材料彙編。我們這次研討會就是全市研討會在學科的進一步深化。

2、當前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中考成績和升學率承載著太多的社會壓力,使得我們的教育部門或教育者自身急於求成,急功近利,從而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偏離其教育的本質。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確實存在著一些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現象。歸納起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籠統表述多,明晰表述少。

許多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淡薄,理解模糊,教學目標表述過於籠統。如:“用英語談論、描述動物並表達對動物的喜愛”;“學習……”;有的直接就是:“words:…;phrases…;…”等,缺乏可操作性,完全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失去了對教學的指導意義和對課堂的導、控作用,以致無法評價目標的達成度。我們知道,目標的達成度越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就越好。

2)教師講授多,學生實踐少。

老師以“講得多”“講得好”為滿足,“滿堂灌”的現象依然普遍。總擔心有哪一個知識點沒講到。不管學生會不會,老師認為該講就講,不關心學生的感受,不關注學生的學得。很多時候,對一些所謂的重點,老師會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的講。實踐證明:重複講解學生已知的知識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心理疲倦,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學習興趣降低,從而使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由於課堂上老師的講解占用了大量的時間,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者,偶爾會參與一些枯燥、脫離實際的句型操練,沒有足夠的主動參與、體驗、實踐的機會和時間,學生學不會,各項技能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和發展,課堂效率低。課堂的低效能導致學生厭學。

3)關注知識多,學法指導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老師們再熟悉不過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真正關注學生的學習策略,把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基礎之上,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如何學習的老師有多少?課堂上,教學內容常以語音、辭彙、語法為主線,老師關注的是知識點的講解是否全面、到位。在指導對學生如何學會學習上關注少,做得少,有些老師不知道該怎樣做。結果,學生只會被動地“接水”,不會主動地“取水”,造成課堂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