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六月份校園紅領巾廣播稿

(甲乙):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下午好!

(甲):我是主持人——。

(乙):我是主持人——。

(甲乙):今天由我們為大家廣播,希望大家能喜歡。

甲: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受到家長的百般呵護,因此也使我們的身心存在了一些問題,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來談談有關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請聽《國小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甲:根據世界心理衛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並結合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我們把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標準確定為6個方面,即智力發展水平、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識的客觀化程度、社會適應性、行為習慣。

乙:(1)智力發展水平:雖然智力發展優秀者並不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發展水平低下,那將毫無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其智力發展應屬於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甲:(2)情緒穩定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占主導,但同時又能隨事物對象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變化。所謂合理的情緒變化是反應,當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時產生悲哀的情緒。此外,還能依場合的不同,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乙:(3)學習適應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鬆;對於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甲:(4)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國小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繫起來,主要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出客觀性。

乙:(5)社會適應性:心理健康的國小生往往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務能由自己來料理,能適應不同環境下的社會生活,樂於與同學、老師交往,讓自己融入集體生活中,自覺用社會規範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來,與周圍的人群格格不入。

甲:(6)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的國小生一般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外部刺激的行為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他們不會因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大發脾氣,也很少出現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舉動,其行為表現同他們的年齡特徵相吻合

乙:對照剛才的標準同學們可以自我檢測一下,下面我們進行一個心理小測驗,請聽題:

《當別人得第一》

在一次期末考試中,小博考了全班第一名,而小齊只得了第七。老師多次表揚小博。如果你是小齊,你會怎么做?

甲:(1) 很生氣,不再理小博。

乙:(2) 逢人就說小博的壞話。

甲:(3) 大方地走過去,握住小博的手,真誠地祝賀他。

乙:(4) 虛心向他學習。

甲:(5) 如果他有困難,真誠地幫助他。

乙:選(1)(2),這兩種做法不可取。不理他,說明你心胸狹窄。說他壞話就更不應該,這樣做損害了他人的利益。

甲:選(3)(4)(5),這三種做法都很好,說明你有博大的胸襟。你會進步更快,人緣更好。

(甲):有了好心情生活才會快樂,學習才會有進步,那《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緒 》呢?

今天我們交大家幾招:

(1) 不對自己過分苛求。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定得過高,根本無能力達到,卻在別人面前天高海闊地談論起來,受到別人嘲諷後,終日鬱郁不歡;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往往因為小小的瑕疵而自責。如果把自己的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自然就會心情舒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