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

一,行政院(以下簡稱本院)為使所屬公務員執行職務,廉潔自持,公正無私及依法行政,並提升政府之清廉形象,特訂定本規範. 

一,揭示本規範之核心價值及立法目的,並表明本規範之適用機關範圍,俾便遵循. 

二,參酌美,日,星等國家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於公務倫理之主要價值,將廉潔自持,公正無私,依法行政列為本規範之核心價值,同時說明本規範以提升政府清廉形象為目的. 

二,本規範用詞,定義如下: 

(一)公務員:指適用公務員服務法之人員. 

(二)與其職務有利害關係:指個人,法人,團體或其他單位與本機關(構)或其所屬機關(構)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1,業務往來,指揮監督或費用補(獎)助等關係. 

2,正在尋求,進行或已訂立承攬,買賣或其他契約關係. 

3,其他因本機關(構)業務之決定,執行或不執行,將遭受有利或不利之影響. 

(三)正常社交禮俗標準:指一般人社交往來,市價不超過新台幣三千元者.但同一年度來自同一來源受贈財物以新台幣一萬元為限. 

(四)公務禮儀:指基於公務需要,在國內(外)訪問,接待外賓,推動業務及溝通協調時,依禮貌,慣例或習俗所為之活動. 

(五)請託關說:指其內容涉及本機關(構)或所屬機關(構)業務具體事項之決定,執行或不執行,且因該事項之決定,執行或不執行致有違法或不當而影響特定權利義務之虞. 

一,界定本規範所稱「公務員」,「與其職務有利害關係」,「正常社交禮俗標準」,「公務禮儀」及「請託關說」等用詞之意涵及範疇. 

二,本規範所稱公務員,系指適用公務員服務法(明定於該法第二十四條)之人員,即包含受有俸給之文武職公務員(包括約聘僱人員在內),其他公營事業機關服務人員(不包括未具公務員身分之純勞工)及兼任公立學校行政職務之教師(大法官會議解釋第三○八號參照).至公立學校未兼行政職務教師部分,由教育主管機關另定規範以為拘束. 

三,至其餘用詞定義,則參考美國「倫理改革法」日本「國家公務員倫理法」,「國務大臣,副大臣暨大臣政務官規範」,新加坡「行為與紀律」(conductanddiscipline),「部長行為準則」及我國「執行端正政風行動方案防貪部分應注意事項」,「台北市政府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採購人員倫理準則」等相關立法例定之. 

三,公務員應依法公正執行職務,以公共利益為依歸,不得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方法,機會圖本人或第三人不正之利益. 

公務員應依法行政,以公共利益為依歸,並迴避利益衝突事件. 

四,公務員不得要求,期約或收受與其職務有利害關係者饋贈財物.但有下列情形之一,且系偶發而無影響特定權利義務之虞時,得受贈之: 

(一)屬公務禮儀. 

(二)長官之獎勵,救助或慰問. 

(三)受贈之財物市價在新台幣五百元以下;或對本機關(構)內多數人為饋贈,其市價總額在新台幣一千元以下. 

(四)因訂婚,結婚,生育,喬遷,就職,升遷異動,退休,辭職,離職及本人,配偶或直系親屬之傷病,死亡受贈之財物,其市價不超過正常社交禮俗標準. 

一,明定公務員對於與其有職務上利害關係者饋贈財物,應予拒絕之原則並列舉例外得收受之情形. 

二,有關與公務員職務有利害關係者饋贈財物時,得受贈之標準,參考立法例同第二點說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