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環境管理制度

建設工程環境管理制度範文

第一條為加強我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防止和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國務院《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我市行政區域內所有新建、改建、擴建等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

第三條凡從事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都必須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對所轄地區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參與建設項目的總體評審、檢查及驗收工作;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和環境影響登記表(以下簡稱環境影響評價檔案);負責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建設的監督管理;負責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依據各自職責,協同把好建設項目環保審批關。

第六條建設項目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一)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

(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

(三)禁止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範圍內建設污染水環境的建設項目,其中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範圍內禁止建設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四)禁止在世界遺產地、省級以上重點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範圍內新建使用煤、重油、渣油等高污染燃料的鍋爐;

對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批准其環境影響評價檔案,政府有關管理部門不得批准其建設。

第七條建設單位應當根據國家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實行分類管理的要求,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按照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以及可能對環境的影響程度,確定環境影響評價的形式,組織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環境影響登記表。

第八條對政府財政性投資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檔案按照下列規定進行分級審批:

(一)對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以及跨市建設的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檔案經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按規定的許可權報省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二)對總投資XX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以及跨區、縣建設的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檔案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三)對總投資XX萬元以下(不含XX萬元)的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檔案由區、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九條對非政府財政性投資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檔案按照下列規定進行分級審批:

(一)對總投資1億元以上(房地產項目2億元以上),以及跨市建設的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檔案經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按規定的許可權報省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二)對總投資3000萬元以上(房地產項目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房地產項目2億元以下)及跨區、縣建設的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檔案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三)對總投資3000萬元以下(不含3000萬元)[房地產項目5000萬元以下(不含5000萬元)]的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檔案由區、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