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環保的國旗下演講稿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然而隨著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帶來的就是垃圾量的激增,環境越來越變得惡劣。

據報導,現在廣州每天排放的生活垃圾可達到1.78萬噸,它相當於4450頭成年大象的重量,更為可怕的是廣州的垃圾年排放量還以5%到10%的速度增長。根據專家的估計,如果保持目前廣州城市的垃圾終端處理能力,最多持續到2024年,廣州將會面臨被垃圾包圍城市的情景。

填埋處理一噸垃圾的費用大約是200元至300元人民幣,再加上需要越來越多的填埋場地,這些成本負擔將會是驚人的。另外,被廢棄的垃圾填埋場不復為耕地,也無法建成生活小區。而採取高溫焚化後的垃圾雖然不會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投資巨大,還會增加二次污染的風險。一直以來在廣州就被討論和爭議得沸沸揚揚的垃圾焚燒場地的選擇,已經過去快兩年了還不能定出,這就足以證明這種處理方式背後的難題。無論是填埋還是焚燒垃圾,都是對地球資源無謂的浪費,我們不斷地把有限的資源變成垃圾,又把他們埋掉或燒掉,我們未來將在哪裡生存?

難道我們對待垃圾就束手無策了嗎?不是的,垃圾分類就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

垃圾分類就是在產生垃圾的源頭將它們分類投放,把有用的物資重新回收、利用,變廢為寶,避免填埋或焚燒所產生的環境污染,節省土地資源。

今年4月1日,廣州市出台實施了國內首部垃圾分類規章――《廣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定》,明確規定了生活垃圾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置都要實行分類處理。生活垃圾分為4類,包括可回收物、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垃圾分類對於自古以來就勤儉持家的中國人並不陌生,近的來說,在新中國成立初的五六十年代,就有轟轟烈烈的回收廢品的情景:牙膏皮攢起來回收,橘子皮用來製藥,生物垃圾用來做堆肥,廢布頭、墨水瓶等等都能得到再利用。分類後的垃圾,既避免了垃圾公害,又為工農業提供了原料。當前,垃圾回收也作為一種產業在許多已開發國家得到了迅速發展。以美國三個城市巴爾的摩、華盛頓和里奇蒙為例,過去回收垃圾每處理1噸需要花40美圓,分類處理以後,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創造了5100個就業機會。雖然這三個城市都只是美國很小的一個地區,但其垃圾回收不僅節約了處理垃圾的費用,而且創造了5億美圓的財富。

垃圾分類正成為世界性的潮流,但是在這方面曾經世界領先的中國,這個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卻離我們漸行漸遠。有人說,“別國向我們學會了撿,中國卻從人家那裡學會了扔。”這正是我們現實的寫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人們的生活好了起來,我們便不再吝嗇賣破爛換回的那幾毛錢,寧可把它們當垃圾扔掉。我們每個人都是垃圾的製造者,那一座座的垃圾山不都是我們一家一戶親手堆起來的嗎?我們又是垃圾的受害者,那些垃圾山吞噬資源和污染環境的後果是要我們和我們的後代來承受嗎?應該是時候讓我們來做改變了!我們應是垃圾公害的治理者,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垃圾分類來戰勝垃圾公害。

垃圾分類創造的是一個無垃圾的社會,一個使資源循環再生的社會,而這一切只需要我們的舉手之勞。垃圾減量、垃圾分類作為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關係到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的息息相關的大事,需要我們大家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