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

著他(她)。所以不難理解,他們的熱情來自於對他人關注的渴望。這也讓我認識到在兒童成長時期,來自父母等親人的肢體交流

的重要性。心理學上講,那些與父母有健康肢體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體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也會更

加順利、坦然。其實,成年人又何嘗不是?有時候,一個溫暖的擁抱,許多痛苦,鬱悶,委屈就可以釋懷。

3. 他們是與別的兒童一樣,是天使。

他們不是想像中那種封閉的古怪的孩子,他們也充滿這陽光與朝氣,會依依呀呀學語,遇到一個陌生人會帶著好奇心來打量

著,只是會讓人心酸得看到,他們會叫食堂的叔叔為“爸爸”,看見經常來看望他們是的好心人為“媽媽”。我的大部分工作就

輔導學齡兒童的親職教育,他們從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二年級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學校正常上學,中午有

專門的員工給送飯,下午回來在院裡的教室里複習功課,周六周日由專門的老師或者志願者監督他們學習,還有專門的家教。他

們和當年的我們一樣,想儘快的完成作業,痛恨考試,責問是誰發明了諸如“語文”“數學”“英語”等這些令人煩惱的學科。

他們也很關注社會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記得,在一次聽寫漢字的過程中,我報出“傑”,然後組詞“傑出”、“俊傑”,他

們還是等了一會兒,一個男孩問,是不是“周杰倫”的“傑”,這才發現,他們也是接觸社會的,對流行歌曲也很熟悉。他們之

間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樣開玩笑,聊天,講學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種冷冰凍的關係,他們多像兄弟姐妹班的關係,大一點的孩子照

顧一二年級的孩子,這讓我很感動。

只是,有時候,在學習過程中有不耐煩、不合作的傾向,會發獃,憂鬱的面孔,讓人疼惜地想,他們也會有心事啊。有一天

,一個孩子突然問我,“姐姐,為什麼人會死?”我當時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會考慮這樣深奧而沒有答案的悲觀的問

題,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慮了生與死的問題,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對有關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對她說了很多,記得最清

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實這句話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觀的意味。我該怎么給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講生死的問題呢?他們

也有對我們的難言之隱、排斥性的冷漠,然而當他們真正把生活中的問題暴露在我們面前時,許多時候我們難以理解、難以正確

分析。

三:實習體會

十天時間很快結束了,我想,我來到福利院之前,是帶著好奇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時候我才發現

,其實,自己一直是一個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寫這個實習報告的時候,我還是如此。對他們的關照,也讓我重新審視了一

下自身的成長過程,我曾經的煩惱,他們也會有,當然,也許回會有我所沒有經歷的苦難或者傷感,但我一直相信,他們,一定

會健康地成長的,也會長大,談戀愛,上大學,找工作,成家立業,成為千萬普通人中間的一位。

以上是我的實習工作總結,通過這次實習,我明白了,我們的兒童需要更多的關懷和幫助,我們不能夠這樣下去了,即使是

殘疾兒童,也是需要更多的關愛才能夠讓他們快樂的生活下去。我已經是這樣了,我可以自己做的更好了,在不斷的發展中得到

更好的進步。這次實習給我的觸動很大,我相信我會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記住這一次實習,在我畢業後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

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