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通領域質量監管看集貿市場管理

流通領域產品質量的監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監管的一個新領域。如:對商場、市場的商品進行監管和產品的隨機抽檢,是工商行政管理從未涉及過的。如何做好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是工商機關應該認真探討的問題。

為做到先入為主,統一規範,把工作做在前,做到位。作為一名基層工商行政管理人員,我認為應該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管理素質。重點學習《產品質量法》、《商品標識標註規定》、《定量包裝商品質量監督規定》等關於產品質量的法律法規。通過學習,全體幹部進一步認識商品的標識和用標識來識別產品的質量、數量、特徵、特性及使用方法,並對今後在產品質量監管檢查工作中如何依法行政、實施檢查,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為今後更好地開展打假、維權工作,做好思想上、理論上的充分準備,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實踐檢驗,對流通領域產品質量的監管法律法規及專業知識的學習來指導實踐工作,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實行重要商品準入制度,推進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關口”前移,是把現行的監管手段和方式從時間、空間等方面向前延伸,嚴把商品的市場準入關,實現對商品入市、交易以及退出流通領域全過程的監管,從而進一步提高市場監管的前瞻性和防範性。以商品為監管對象,以商品質量安全為監管內容,以實行重要商品準入備案、市場巡查、質量抽查、公示、警示、不合格商品退出以及督促經營者落實商品進貨質量查驗、“索證”、“索票”、建立進銷貨台賬等制度為主要手段,在商品進入市場環節,建立健全質量安全過濾機制,加強商品質量監管。商品準入制度是以重要商品準入備案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商品安全監管制度和措施的通稱。按實施主體不同分類,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工商部門實行的重要商品準入備案、市場巡查、質量抽查、公示警示、預警和信用分類監管、不合格商品退出等制度措施;二是經營者實行的商品進貨質量查驗登記、重要商品協定進入等制度措施。。重要商品準入備案制度是工商部門通過“索證”,並進行備案登記等措施,審查商品生產商或供貨商主體資格的合法性和產品質量的真實性,將無證照商品和假冒偽劣商品擋在市場之外。這是工商機關對重要商品質量進行全過程監管的基礎。重要商品質量抽查制度是工商部門加強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力度的重要保障措施。不合格商品市場退出制度是工商部門確保上市商品質量的重要手段。經營者自動退市與執法機關強制退市相結合,確保流通領域商品質量。要將商品市場主辦者統一納入企業登記管理,使其成為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市場秩序“第一責任人”。通過依法監管、督促和指導,使市場主辦者樹立商業品牌意識,規範經營行為,建立健全內部商品質量管理制度,提高市場上市商品質量。

三、加強輿論宣傳,宣傳協調到位。流通領域質量監管工作是一項社會綜合工程,離不開政府認同、民眾參與、經營者支持和相關部門配合。要採取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加強宣傳工作。一是宣傳誠實信用、守法經營思想和“質量第一、信譽至上”的經營理念,讓經營者理解這項工作不是負擔,通過建章立制,提高質量意識和經營管理水平,有利於提高信譽、提高效益。使經營者自覺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和法律規範,約束經營行為,配合我們工作。二是注重發揮社會公眾輿論作用,通過宣傳,引導民眾參與社會監督,增強參與企業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創造良好的工作局面和社會氛圍。是進一步加強協調配合,理順關係,形成合力。要積極向有關部門通報情況,爭得配合;要重視發揮各級消費者協會和個體、私營協會及相關行業協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