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山區實際開拓基地就業扶殘路

立足山區實際 開拓基地就業扶殘路

我縣地處浙西南山區,地域面積1400多平方公里,設5個鎮15個鄉,擁有“浙江綠谷”的一片天地,這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廣大殘疾人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全縣總人口22.3萬人,我縣在冊殘疾人3403名,殘疾人中有勞動能力且在就業年齡範圍內的殘疾人有1316名,占殘疾人總數的38%。近年來,縣殘聯強化服務意識,充分發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資源優勢,千方百計為殘疾人就業拓寬渠道,探索出了一條扶貧與就業相結合的基地就業扶殘路。如今,全縣已建立了8個扶貧基地,吸納了55 名殘疾人實現了就業、從業,以勞動求自救,以勞動求發展,基地就業成了我縣殘疾人就業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的做法和體會是:

一、以環境為依託,為殘疾人基地就業鋪路

為使殘疾人脫貧致富奔小康,真正實現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根本問題是要解決殘疾從就業困難,為殘疾人共奔小康搭建發展平台。這就需要我們增強創新意識,不斷探索和改進工作思路和方法。松陽縣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棵攀分重視殘疾人扶貧與就業工作,依靠政府、動員社會,形成合力矛採取各種措施開展殘疾人扶貧與就業。今年,在縣殘聯的牽矸組織下,進一步加大了殘疾人扶貧就業的力秩,繼續實施縣人民政府制訂的《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計畫?span lang=en-us>2001——2010)》和《松陽縣勞動就業實施辦法的通知》。年初,縣殘工委就下發檔案布置了全年的扶貧就業任務,並深入基層對160多戶殘疾人家庭進行了調研,全面掌握了殘疾人的生活、就業等方面的情況,並建立了殘疾人扶貧就業檔案。同時,在殘疾人扶貧與就業方面新出台了一系列新舉措,例如對貧困的殘疾人,在扶貧與就業方面要有計畫、有步驟地在技能、資金方面給予扶持救助,為其提供方便服務。一年來,我們穩步發展和培育種養業基地,鼓勵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積極自創基地或加入就業基地。至此,殘疾人扶貧基地的創建成了殘疾人就業的主幹線。

二、以培訓為導向,為殘疾人基地就業施肥

從整體上來說,殘疾人的素質相對較低,就業能力較差。因而從技能上予以幫扶,是促進殘疾人就業的重要一環。我們積極對具備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每年舉辦3—4 期農技培訓班,在種植業、養殖業、園藝業、土特產業、加工業等領域,選擇一批成熟的實用科技成果在貧困殘疾人中推廣套用。以殘疾人貧困戶學會一門實用技術和找到一條致富路為目標,積極開展面對殘疾人貧困戶實用生產知識和技能培訓。在培訓方法上,講求實際、實用、實效,並依託農業龍頭企業和商品生產基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在培訓過種中,我們注意選擇有一技之長、已率先脫貧致富並樂於助人的殘疾人,現身說法,現場獻技,既傳授了技術和勞動技能,又增強了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意識,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為基地就業提供了契機。

三、以扶持為源泉,為殘疾人基地就業澆灌

生存和勞動是殘疾人最基本的人權,就業是殘疾人融入社會的唯一出路,也是殘疾人走出生存困境、走出生命低谷的最有效途經。對於殘疾人來說,扶貧與就業是“一線牽”的。我縣經濟基礎較為薄弱,殘疾人的經濟狀況較差。針對這一狀況,我們因地制宜,以縣級殘疾人勞動就業服務所和殘疾人扶貧服務社為基礎開展農村殘疾人種養業扶貧開發。在抓好面上殘疾人種養業項目扶持的同時還注重抓好扶貧基地建設。基地建設的出發點是作為帶動和幫助一部分貧困殘疾人就業和加快脫貧致富的一種形式,由單位和個人創建殘疾人扶貧基地,並將建扶貧基地的資金作為一種獎勵,這是為殘疾人解決就業問題的新嘗試。通過基地向周圍輻射,直接為殘疾人貧困戶提供脫貧項目和技術指導,帶動了殘疾人貧困戶脫貧到富,效果比較明顯。目前,全縣建立的8個扶貧基地中:扶持殘疾人入股就業的安置救助型的1個,自強型的4個,輻射型的3個,投入了22萬元資金予以扶持。目前,各個基地動作情況良好,效益明顯且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