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敘事發言稿

今天下午放學後,利用周三大教研時間,進行了班主任經驗交流會,對自己不成熟的教育故事進行了分享,獻醜了。

用愛教育,做幸福的班主任

前幾天看了一個電視節目,說的是一個專門照顧孤兒的機構叫xx助學中心,其中當看到xx助學中心的王媽媽為了助學中心的孩子們而不能照顧自己的孩子時,我在感動之餘問我自己:“我能像助學中心的老師那樣愛自己的學生勝過愛自己的孩子嗎?”我的答案是:“不能。”孩子是我帶到這個世界的,是我最親近的人,我愛她勝過愛我自己。然後我又退一步想:“我能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我的學生嗎?”我想了半天,答案是:“也不能。”我了解自己的孩子,我能進入我孩子的心靈,而面對40個孩子,我不可能想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樣去了解我的每一個學生。但是我想我最起碼應該做到:在面對我的學生的時時刻刻,我應該想到:“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希望她遇到一個怎樣的老師,我希望老師怎樣對待我的孩子,我就怎樣對待我的學生。教育的真諦是愛,只有有愛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只有愛自己的學生,你才會有幸福的感覺。

一、劉xx和我說:“老師,你學習的時候,我想你了。”

劉xx和我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正在擦教室外的玻璃,他一直在我旁邊跑來跑去,很高興的樣子,因為我用了他的抹布。

劉xx是一個在班內被邊緣化的學生,上課不聽講,自己玩自己的,物品擺放很亂,經常被學校查到,基於此,平時在班內對劉xx多的是指責和批評,雖然極力掩飾,但難免會流露出厭惡的情緒,但孩子說想我了,我很慚愧,確實沒有給孩子多少關愛。

說起劉xx的抹布,還有一些曲折。開學初給每個同學安排了衛生打掃的任務,劉xx的任務是擦玻璃,需要帶抹布,但是一連好幾天,他都沒帶來,所以少不了批評他。劉xx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平時由奶奶照顧,看他一直帶不來抹布,我也很無奈,於是就在家裡帶了一塊抹布,準備給他用,誰知早上剛到教室,劉軍強就拿了一塊竹纖維的抹布很自豪的給我看,我表揚了他,囑咐他好好擦玻璃。

今天是周二,下午第三節集體打掃衛生,重點是擦玻璃,作為二年級的學生都不會擦玻璃,越擦越髒,由於抹布沒擰乾,玻璃全是水珠乾後的斑漬,我就用劉軍強的窗戶給學生示範,對劉xx說:“把你的抹布拿給我用。”劉xx的抹布在課桌里,他連忙跑去拿,這時手裡有抹布的學生爭先恐後的說:“老師,用我的。”“用我的”我笑著說:“不,我用劉xx的,劉xx的抹布很好。”這時劉xx很自豪的把抹布遞給我。示範後,讓學生擦教室內的玻璃,考慮到安全因素,我親自擦教室外的玻璃,由於劉xx的抹布我用著,他負責的玻璃我也擦乾淨了,就安排劉xx說給我搬個座位到教室外。放下座位後劉xx並沒有走,而是在我身邊轉來轉去,突然對我說:“老師,你學習的時候,我想你了。”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生?學習優秀,聰明伶俐的學生人見人愛,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渴望得到教師的愛,而是我們稍稍的關愛,孩子就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上一學期教的學生焦金傑是一個和劉軍強差不多的學生,由於經常完不成作業,批評和訓斥是少不了的,今年不教他了,焦金傑總是主動問老師好,其他的學生做的都不如他做得好。現在想想,孩子沒完成作業,好像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孩子的智力有差別,不可能一刀切,怎樣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快樂,讓他們成為教室的一員,而不是邊緣化,那才是完美的教室,讓孩子進入教室時是憧憬和嚮往,期待今天老師會表揚我嗎?而不是忐忑和恐懼,我做錯了什麼,不會挨批評吧。那我們的教室就離完美教室又近了一點。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說:“老師,你不在我好想你。”想想真美!

二、用孩子的眼睛看待孩子的世界

縣裡來學校視導,很忙,除去大課間帶操外幾乎沒上班裡去,中午的時候碰上張書浩,張書浩神秘的告訴我,“老師,王xx犯事了。”“犯事了?”我心裡有點好笑,問:“犯什麼事?”“我也不知道,我聽寫字老師說的。”由於太忙,想下午有時間的時候找王震宇了解一下情況。正好下午習字時間碰上張老師,問了一下,張老師說,在上午第三節的寫字課上,王振宇說上廁所,過了有十分鐘還不回來,張老師就到廁所去找,正碰上王振宇把紙簍里的手紙倒到馬桶里。本想下午的時候找王振宇,可是由於下午到縣裡開會就沒來得及找。周一到校後,找到王xx,沒提周五的事,讓王振宇反思一下上周表現,有哪些違反紀律的事,他想了半天說:“帶錢到學校,買玩具,喝孫靚穎的水,到草坪上玩……”說了很多,我一一做了評價,可是就是不說周五的事,於是我提示說:“在廁所里幹啥了?”“在廁所里沖紙玩來。”王振宇說。我注意到他用了一個字“玩”,而不是說把手紙倒進馬桶,於是我問:“你知道手紙為什麼放紙簍里嗎?”“不知道。”是的,農村的孩子沒見過馬桶,不知道馬桶會堵,他可能只是覺得水流衝下時覺得好玩。就像《窗邊的小豆豆》中的小豆豆,上課時不停的開關課桌蓋,以致影響正常上課,不是因為她故意搗蛋,而只是覺得:“學校真棒!家裡桌子的抽斗是這樣拉出來的,可學校的桌子上面有蓋。和垃圾箱的蓋子差不多,只不過更滑稽,什麼東西都能收進去,可好玩哩!”我們習慣用成人的是非標準來評價孩子,給孩子帶上道德敗壞的帽子,讓學生感覺自己是個壞人,並慢慢認同自己是個壞人,最終學生可能真的就變成了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