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親子遊戲方案

1. 誰多誰少

目的:正確判斷物品的數量。

前提:掌握10以內數字。

方法:

(1)把同樣數目的、不同大小的物體,在桌上擺成不同形狀,問孩子哪個多?然後讓孩子分別數數,報出總數。如把大小蘋果擺成圖(7-1a)形狀,問孩子大蘋果多還是小蘋果多,還是一樣多。

(2)讓孩子數出 6個核桃,在桌上擺成圖(7-1b)形狀,問孩子那堆核桃多?哪堆少,還是一樣多。

孩子開始學數時往往受物品的大小和定向排列的疏密及形式的影響,不能正確判斷物品的數量,通過上述訓練可使孩子在判斷物品數量時,排除物品大小和空間排

列形式的影響,正確判斷出物品的數量。

2. 照顧小弟弟

目的:培養孩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助人為樂的精神。

前提:具有一定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方法:

(1)利用孩子現有的玩具,如娃娃、餐具、醫療器械等,給孩子創造一個小家的環境。

(2)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出一些主意,如:“現在你是這個家的主人,小弟弟(布娃娃)來家裡作客,你怎么招待他

呀?”(分給他食品)或者是“小弟弟今天發燒,不舒服了,你應該怎么辦呢?”(帶他去醫院)“小弟弟跟你一起玩玩具,你應該怎么辦呢?”(謙讓)等等,長此以往,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3. 踩一踩

目的:發展觸覺能力和語言能力。

前提:有正常的觸覺。

方法:讓孩子光青腳在皮革沙發、毛地毯、木地板、水泥塊、沙地、草地。大理石等不同質地的地面走走,讓孩子感受他們有什麼不同;用語言去描述感覺,使用溫的、熱的、冷的、軟、硬、光滑、粗糙、平坦等詞。通過幾次訓練,讓孩子有初步的感覺體驗後,可讓孩子閉上眼睛說出地面所踩的物體的材料。

4. 複述故事

目的:培養孩子有意記憶能力。

前提:孩子能講完整的語句。

方法:

(1) 3歲的孩子愛聽故事,家長可用一些較短的故事來讓孩子複述。一個短故事家長講三四遍後,孩子就能記住了,下一次孩子如果再纏著成人要聽故事,家長就可以說:“前幾天媽媽給寶寶講的故事《龜兔賽跑》你還記得嗎?今天你講給媽媽聽聽好嗎?”孩子講故事時家長要注意聽,並且看著孩子,孩子講完故事應及時給予表揚。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講得很好,講故事積極性就高。

(2)平時家長可給孩子以複述的機會,如周末外出購物,家長可以在家裡列購物單,邊列邊告訴

孩子要買些什麼東西,到商店時問他購物單的內容。

(3)複述的前提是:聽時集中注意力,為了吸引孩子注意力,成人的表達方式就顯得較為重要。成人講故事時應語言形象生動,並不時配合動作。

5. 曲線、塞線

目的:了解幾何基本知識。

前提:有一定認知能力。

方法:

(1)家長拿一個繩子,讓孩子抓緊繩子的一頭,把繩子拽緊,然後告訴孩子看一看這就是直線,把繩子拋在地上,繩子彎曲在地上,告訴孩子這就是曲線,站在高處讓孩子把繩子垂直往下放著,告訴孩子這就變成了垂直線(圖7-2)。垂線是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垂直的直線。

(2)讓孩子看一看周圍哪些是垂直線?

(3)如何檢查是不是垂直的。讓孩子在繩子上掛上重物,那么繩子就會垂直於地面,帶重物的繩子可用來檢測物體是否垂直,讓孩子用帶重物的繩子去檢測一下桌子腿、廚櫃門、房門是不是垂直的。如果桌子腿不是垂直地面的,帶重物的繩子就不會貼著桌子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