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月”活動方案

為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有效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經學校研究決定,2月21日-3月21日在全校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月”活動。為了使這項活動有序、順利開展,增強養成教育的實效性,現結合學校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及《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為指導思想,以未來社會對青少年的要求為教育目標,積極探索中學生青少年階段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通過多種形式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努力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

二、活動目標

總體目標:從規範行為習慣做起,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大力普及“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引導廣大學生牢固樹立心中有祖國、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的意識,懂得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備安全生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養,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基本關係,使他們在學校做一個有個性、會學習、知榮恥的好學生,在家庭做一個有孝行、會自理、擔責任的好孩子,在社會做一個有教養、會共處、守公德的好公民。

具體目標:重點抓好“四種習慣”的養成,即“文明禮儀行為習慣、安全行為習慣、學習行為習慣、生活行為習慣”。

通過“良好的生活習慣”教育,規範學生穿戴行為,養成勤勞儉樸、生活有序、自強自立的好習慣。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積極進取、健康向上、團結友愛的精神,提高抵抗挫折、克服困難的能力。

通過“文明禮儀行為”習慣”教育,使學生逐步養成尊敬長輩、禮貌待人、遵守公德、誠實守信的優秀品質,提高分清是非、美醜、善惡、真假的能力,提高主動參與社會交際的能力,拓展自我生存空間。

通過“安全行為習慣”教育,使學生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識、形成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防範能力。

通過“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

三、主要內容

(一)生活習慣養成教育

1、遵守學校作息制度,按時起床、就寢、回家。

2、按時就餐,不將食品帶入校園、教室。

3、及時清掃教室、寢室和衛生責任區。

4、講究衛生,不亂貼、亂寫、亂畫,不隨地吐痰、不隨手亂丟物品。

5、宿舍保持清新整潔,床上用品清潔美觀、被子疊放整齊、無異味,室內物品擺放有序。宿舍要經常開窗通風。

6、養成積極創建文明宿舍、文明班級的好習慣。

(二)文明禮儀習慣養成教育

1、參加升國旗儀式,學生要穿校服,行注目禮,唱國歌。

2、語言文明,使用禮貌用語,不說髒話、不罵人。

3、舉止文明,不推拉擁擠,不大聲喧譁,不追逐打鬧,慢步輕聲。

4、注意儀表,衣服整潔,不穿奇裝異服,不戴首飾,男生不留長髮,女生不化妝,男女生均不得染髮或留怪異髮型。

5、拾到別人丟失錢物及時交公。

6、愛護公物,愛護花草樹木。

7、不將手機帶入校園、教室。

8、同學之間相互幫助。主動幫助有困難和有缺點的同學。

9、同學之間要文明交往,不準談戀愛。

10、遵守公共秩序,課間操、升旗及集體活動時聽從安排,嚴守紀律,保持良好形象。參加集體活動守時肅靜,作文明觀眾。

11、不進行封建迷信和賭博活動,不吸菸喝酒,不出入營業性網咖。

(三)安全習慣養成教育

1、安全觀念、法制意識強。

2、妥善保管錢物,嚴防丟失。未經他人同意,不拿用別人的東西。不偷竊、不敲詐、不勒索別人的財物。

3、養成防火、防電、防溺水的良好習慣。

4、遵守交通規則。在馬路上不打鬧,騎腳踏車不帶人,不闖紅燈。

5、不打架滋事,更不隨意叫家長或親友到學校無理取鬧,更不同校外人員勾結尋釁滋事。

6、不攀越欄桿、校門及圍牆。

7、注意飲食安全。 

(四)學習習慣養成教育

1、良好的書寫習慣。

2、認真預習、專心聽課、及時複習、獨立作業的習慣。

3、積極探究、獨立思考、切磋交流的習慣。

4、課外閱讀、記讀書筆記的習慣。

5、良好考試的習慣。

四、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 宣傳發動階段(2月21日—3月7日)

利用國旗下講話、校園廣播、校園網、櫥窗、黑板報、心理健康講座、班會、橫幅等形式,做好宣傳發動,使全校師生了解活動內容,提高認識,從而推動此項活動有序、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