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全民健身周活動總結

各省(區、市)體育局一手搞活動,一手抓基礎建設,為農村、社區等基層單位辦實事,樹立了體育在人民民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河北省投資XX萬元,建造一個市級全民健身中心、一個滄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和第二批社區健身苑。各市體育局投入800萬元,在村鎮、社區、公園、廣場建設體育健身設施;廣西實施了"百、千、萬、百萬"工程,建一百個水泥籃球場,增加一千名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為一萬名農民進行體質測試,開展百萬人健身長跑活動;重慶全力打造"兩江四岸"健身工程;廣東、陝西寶雞市向貧困山區和災區送去幾百萬元的體育健身器材,幫助恢復體育設施,以及"千名社會體育指導員下鄉"送知識、送技術到農民身邊;江蘇分管體育工作的副省長深入社區視察全民健身活動;廈門市人大代表到農村考察體育設施情況,並寫出"加強農村體育設施建設,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的考察報告,進一步引起領導及有關部門對農民體育健身活動的關注。

四、打造品牌,樹立形象

品牌是效益,品牌是形象。通過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既能更好地貫徹以人為本,親民、利民、便民的指導思想,又能把全民健身事業做大做強,提升體育健身工程的品位,樹立體育的良好形象。在第10個全民健身周期間,各地比以往更加注重對全民健身品牌的打造,努力創造各地的特色。如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的"長三角體育圈"大聯動極具創意。他們跨越地域界限,利用各自優勢,開展輪滑、自滑船、秧歌、趣味健身走、環太湖腳踏車、門球等體育健身活動,在主賽場聯動的基礎上,又開展了上海、南京、江蘇聯動和江蘇崑山市的社區聯動活動,進一步擴大了全民健身活動的範圍,以強強聯合之勢共同打造"長三角"的體育品牌。他們在舉辦這些活動的同時也起到了增進友誼,加強交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作用;山西利用新建造的大運高速公路,不失時機地發動666公里長的公路沿線村鎮,協力打造"大運體育走廊"。在國家支持下,第一期工程已在大運高速路沿線8市31縣116個鄉鎮568個村建起500塊水泥籃球場、25個全民健身工程和10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直接受益的農民民眾達200萬人;吉林圍繞體育三下鄉、大擂台和青少年冰雪冬令營三個品牌,全省上下協力打造,不懈努力,決心把它做強做大做亮;湖北根據當地山多水廣的特點,臨水的打"水"品牌,靠山的作"山"文章,武漢、宜昌、恩施組織了橫渡長江挑戰賽、國際龍舟賽、闖灘節,黃石、黃岡、神農架、鹹寧等組織了以登山為主題的系列健身活動,使活動更加貼近民眾生活,增強了健身活動的生命力,也使"山"、"水"品牌凸顯出來,成為吸引遊人、拉動經濟發展的亮點品牌項目。

五、不斷總結,加強管理

各省(區、市)體育局以全民健身周為契機,把各項民眾體育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北京市總結出"六結合",即人人健身與奧運同行結合,健身周與群體工作結合,大型活動與基層小型活動結合,健身周與推廣健身方法結合,宣傳、樹立體育彩票形象與健身周結合,健身周與科學指導結合。這既是北京的經驗,也是各地全民健身周活動的實際做法,對今後繼續搞好健身周活動有一定的指導與借鑑意義。

各地在全民健身周活動中,重心逐漸移向社區和農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建造了一大批體育健身設施。如何更好地發揮這些體育設施的作用,造福於人民,更好地把社區、農村體育工作搞好,山西提出了社區應做到五有、四要、三有利的要求,五有是有機構、有投入、有規劃、有制度、有活力;四好是行政基礎好、領導保障好、群體網路好、活動內容好;三有利是有利於社區穩定、社區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社區風氣的向上。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各地對社區、鄉鎮體育設施的建設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