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單化”評價
“簡單化”評價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簡單地給孩子的行為貼“標籤”。在現實生活中,被父母貼上了“聰明” 標籤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天生就出色,而且這種優勢不會消失,導致他在學習中盲目自滿,遇到困難總是想依靠那點“聰明”,而放棄了努力。因此,家長在評價孩子時,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在某些方面確實存在一些優勢的孩子,在作出良好評價的同時,要提出更高的希望;對於暫時遇到問題的孩子,要積極幫助孩子克服,千萬不要對孩子作出“你真笨”之類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會嚴重束縛孩子的手腳,成為他們一生都擺脫不了的“包袱”。
2.“隨意性”評價
孩子出現不足的時候,也是非常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但是,家長由於自身觀念、方法和性格等原因,在盛怒之下,“笨蛋、蠢貨、沒出息”等便從家長的口中湧出。
3.“片面性”評價
現在很大一部分家長,只注重考試分數,忽略孩子的其他方面,如健康、心理品質等。其實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二、家長該怎樣評價孩子
1.評價要準確。
有這樣一句話“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同樣,即便是再優秀的資源,如果放錯了地方也就會成為垃圾。”有些家長好高騖遠,盲目給孩子定下“高標準”, 一旦孩子達不到家長所規定的目標,就馬上對孩子作出“低能”的評價,而不分析他所制訂的目標是否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結果使孩子在前進的過程中“永遠面臨失敗”,於是,資源也就成了廢物。所以,家長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然後為孩子確立一個可望而可及的目標,並用這個標準去評價孩子,幫助孩子成功。
2.評價要調動積極性。
生活中,孩子出現錯誤,家長馬上把這次錯誤所造成的結果“擴大化”:“你怎么老犯錯誤,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孩子作出了“永遠改不了”的消極評價。即便是孩子得到了一個不錯的分數,家長的評價也是“一盆冷水”:“你與班裡第一名還差那么多呢,甭驕傲!”——依此類推,孩子即便得到了班級第一,家長也會用“全年級”乃至“全市第一”的標準來尋找孩子的差距。這樣必然使孩子產生消極的心態:“我總是有那么多錯誤,永遠克服不完”,最終使孩子逐步喪失自信,形成對自己的錯誤評價——我不如別人聰明,我這輩子真是完了。相反在家長的積極評價下,孩子必然產生積極的心態:我又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又改正了自己的一個錯誤,我還能克服許多不足,我一定會成功。
3.家長評價時還應注意全面性。
另有一些家長經常採用的評價形式是“表揚、誇獎”,以為這樣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孩子的潛能。長此以往,會使“好孩子”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看不到在這些優勢下掩蓋的弱點。當出現不足時,為了獲得好的評價,他們首先想到的是用優點掩蓋缺點,不能及時克服不足,最終在競爭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