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60周年黑板報資料

五、能源技術——核能的和平利用(34)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發射飛彈核武器實驗成功。(35)1971年8月,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36)1958年6月,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我國建成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位於浙江省的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它採用世界上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的壓水堆型,並採用經過實踐檢驗的安全設計標準。1984年動工,1991年12月建成並首次併網發電。迄今,我國已擁有秦山和廣東大亞灣兩座核電站,國家擬在近期再建設4個核電項目。(37)此外,我國還在研製的其他幾種核反應堆:1、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已研製成功5兆瓦核供熱反應堆;2、60萬千瓦的先進壓水堆核電站AC600,目前正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製;3、10兆瓦高溫氣冷堆實驗堆開發研製,目前正在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進行;4、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預計在2024年左右投入商業運行;5、聚變反應堆核電站的廠家自1958年起,現已列入“863計畫”。——其他新能源(38)磁流體發電自60年代開始研究,80年代已經建立了3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項目已列入“863計畫”,計畫在本世紀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體發電一蒸汽聯合循環實驗裝置。(39)太陽能發電的研製始於1958年,目前全國約有38個單位和大學從事光伏的研究和與發展工作。自1976年開始地面用太陽電池商品化生產以來,現在已共有12條地面用太陽電池的生產線或工廠。(40)風力發電在三北北部地區和東南沿海及島嶼發展迅速,1986年山東榮成市引進3台發電機組,組成我國第一個風力電站,1991年與德國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風力發電站的建設,併網發電均運行良好。(41)生物質能源是近年來我國政府採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合理利用,講求效益”的政策,大力發展的農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顯的效果。(42)地熱能方面,我國西藏地區已建成利用地熱發電的羊八井地熱電站,發電容量為2.7萬千瓦。(43)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建有數座實驗性潮汐能電站,裝機容量為40—640千瓦。

六、科學考察——青藏科學考察(44)從60年代開始,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一直沒有間斷。60—70年代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兩次科學考察與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西藏自治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冊著作。自1973年以來,幾代中國科學家先後8次赴大峽谷進行科學考察,對大峽谷形成歷史、資源環境及其與人類和自然資源之相互關係有了新的認識。——遠洋和極地科學考察(45)1970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進行太平洋特定洋區的綜合調查,獲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質、水文等多學科珍貴資料。1980年5月,“向陽紅5號”船再赴太平洋執行任務,為探索“厄爾尼諾”現象,為我國海洋事業、國防建設和國際海洋合作做出了貢獻。(46)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極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1985年2月20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47)1999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古生物化石考察(48)1984—1995年,我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大批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的突發性,向傳統的“漸進論”為代表的達爾文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被國際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49)1997年,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甕安考察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現大量微型多細胞動物及礤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5000萬年,再次取得早期動物研究的重大突破。——夏商周斷代工程(50)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項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相結合解決三代紀年問題的大型項目。工程設定9個課題、40個專題、170名學者經過聯合考察,在文獻學、天文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就將成為邁向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點。上述各方面的科技成果回顧,難免掛一漏萬。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50年只是短短一瞬,而中國科技50年卻在尋求國富民強的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中國科技走過了50年,它還將創造更加輝煌的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