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總書記教師節講話精神心得體會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間已行進過第三十個教師節。

自1985年開始設立教師節,30年的歲月,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事業,教師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支撐起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30年的歲月,廣大教師時刻堅守著教書育人的陣地,默默奉獻,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作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人民的讚譽和尊重。

今年,在慶祝第三十個教師節到來的時候,習總書記與北京師範大學師生座談交流時進一步強調:廣大教師要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用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嚮往。千秋偉業,繫於教育,教育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夢想與希望,是“中國夢”實現的重要載體。而作為國家教育基石的高等教育,則承擔著更為重要的社會責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更好地體現在每一個高校教師身上,高校教師更應該有一個美麗的“教育夢”,這個夢想將引領“中國夢”更好的實現。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唐代韓愈對教師這一職業最簡潔又最深刻的概括。而“傳道”是第一位的。“中國夢”中最核心的夢想,應該是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為根本的。道德是支撐夢想、成就偉業的基礎。而教師,正應該做道德情操的引領者。17世紀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種“光輝”,首先應當體現在引領道德中。我國古代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獻《學記》,對教師的素質就有了明確論述,其中位列第一位的也是道德水準。《學記》中描述了古代君王對教師師德的敬重:“古代君王以選擇教師為首要任務。”“只有道德高尚的老師培養出來的人,才能教化百姓,移風易俗,周圍的人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先師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而其中“可以為師”的好像沒有幾人。漢代專置五經博士,由他們任大學教師之職,道德水準要求極高,選拔也極嚴,全國僅十餘人。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重視道德,歷來是中國選擇教師的首要標準。因此,作為高校教師,擁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心繫國家和社會的使命感、責任感,這是尤為重要的。教師,肩負著教育青年一代的最直接的責任,他們必然要在道德上引領學生成長,使他們首先成為一個具有高貴品格、高尚人格的大寫的人。因此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一定要不斷提高道德修養、堅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只有這樣,踐行“教育夢”、實現“中國夢”才有堅實的道德基礎。

一流的道德水準並非作為教師的唯一條件,習總書記指出,“紮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我國古代的教育制度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記》提出,教師必須具有真才實學,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做個好教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學生的提問給予圓滿的回答。此外,教師教授知識還必須有教學方法:誘導而不牽強;勸勉而不強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因此,作為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加做到“時觀而弗語”、“開而弗達”,對學生的學習採用啟發誘導式,而不是滿堂灌、包辦代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知識是強國的基礎,是實現“中國夢”的最強有力的保證,教育的全局性地位日益凸顯。作為高校教師,引導青年掌握先進科學技術,是教育引領實現“中國夢”最直接的體現。

如果說青年學生的成才需要知識的武裝,那么青年學生的成人則更需要心靈的滋養。師者,所以為師,不僅僅是“授業”,還在於“解惑”,而這個“惑”也不僅僅是學業上的困惑,更多的是人生道路上的困惑。青年的生活態度以及心靈世界的豐富程度決定了他的人生價值和生活質量,教師的職責是要培養一個有智慧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作為教師,如果只單純的教給學生知識,完成教學任務,那只能算是一位教書匠,而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會學生做人處事的,才是真正的好教師。習總書記強調,廣大教師要永懷仁愛之心,自覺愛護、尊重、寬容學生。把真情、真心、真誠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成為有愛心的好老師。積極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做學生的好朋友和貼心人。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用欣賞增強學生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自尊,讓所有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成長為有用之才。教育,絕不僅僅是教育技術層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種充滿情感的教育,是充分體現教育者愛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做學生心靈的導師,在教育教學中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是高校教育對每一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教書育人”,教師的天職,教的是知識、育的是心靈,也只有心理健康陽光的青年才能托舉出有希望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