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子有方心得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一門科學,它具有精確性、抽象性、邏輯性。所以這種來源生活並指導生活的學科卻往往被認為是枯燥、深奧的,因此人們也常常懷疑孩子是否能夠學好數學。目前,我國已有很多關於學前兒童數學教學的相關文章,而在親職教育中激發孩子對數學的好奇以及探索數學世界的興趣方面的文章卻相對較少。我嘗試著日常生活中教女兒學習數學,有了些心得體會,與大家一起共享

一、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數學

日常生活中每件物品都以一定的形狀、大小、數量和方位存在,如玩具的類別、大小、形狀、空間位置;餐具數量的多少;樹木的高矮、粗細、排列的規律等。這些都包含了一定的數學教育內容,能夠激發幼兒對各種數學現象的興趣,引發幼兒的思考。因此,我們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讓幼兒積累數學感性經驗,引導幼兒在無意、有意間,通過各種感覺通道感受來自生活的種種數學信息。如:走在大街上,我會和女兒數一數共有幾盞路燈;去商場購物,要問女兒買了幾樣東西,各多少;在家裡吃點心,要問女兒共有幾個人吃,每人吃了幾塊,一共吃了多少塊;摘豆角,要讓女兒按豆角的大小排列整齊,數一共有多少條。家裡的東西也是女兒學習觀察的象,如我們將每個人的鞋子按數碼大小排列,引女兒發現尺碼越大,鞋子越大。在日常生活讓女兒了解數學,體會數學無處不在

二、讓幼兒在生活實踐中提高數學能力

實踐、操作是孩子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物一數學符號的雙向感受是孩子數學認知結構發展的主要途徑。培養幼兒的數學能力不重在孩子計算題做了多少,不重在數學知識教會了多少,而重在通過教育達到開發數學潛能。在生活實踐中,我十分注意引導女兒理解各種數學概念。一次,我和女兒一起收拾圖書,將厚度基本相同的5本(大16書開)和5本小書(32開)分別放在一起。在往書櫥里放時,女兒說大書的一摞沉,小書的一摞輕。我趁機引導女兒用電子稱來稱每摞書的重量。結果女兒發體積大的大書重,體積小的小書輕。我又讓女兒找來桌球和差不多大小的鐵球來稱,女兒發現鐵球重,塑膠做的桌球輕。女兒隨後稱了好多樣東西,包括我們各自的拖鞋。活動結束後,在我的引導下,女兒說出了她的發現:一樣的東西,越大越重;不一樣的東西,雖然一樣大,重量卻不一樣。此外,我還和女兒一起種植豆芽,觀察其生長過程,用尺子測量豆芽的高度。在測量中,我引導女兒發現一些測量要領:每次測量都要從0位開始計量;所用計量單位有米、厘米、毫米等,並且讀數越大說明越高;通過,生活中的對數學現象的感知,讓幼兒獲得初步的數學知識的同時,又逐步提高了幼兒解決現實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讓幼兒在遊戲中激發數學創造性思維

在家裡,我經常為女兒創設數學遊戲的環境。家裡來了比較熟悉的客人,我經常讓女兒數出20塊或30塊糖,平均分給客人。我還經常和女兒一起玩;湊數遊戲,每次用不同的方法,打破了幼稚園教師的常規教法&用兩個數組合的傳統方法,教會女兒用多個數、多種方法湊成一個數,如:4個1和一個2組成6:3個2組成6.1個1和1個2再加1個3組成6,1和5組成6。2和4組成6等。引導女兒思考問題朝多解發散,變單向思維為多向思維,鼓勵女兒從多角度找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培養思維的變通性。擺圖形”也是我和女兒經常玩的遊戲之一。我和女兒每人一套含有多種因素的圖形塊兒(圖形塊中包含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薄厚不同等多種因素)。遊戲前,我讓女兒看一看、比一比這些圖形有什麼不同,當她意識到材料的多種特徵後,我們才進行擺圖形比賽,比誰速度快、方法多,如按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薄厚不同等進行擺放。我用多特徵的材料具有多變性的特點,促使女兒進行多角度的探索,使女兒從小意識到萬事萬物都是可變的。培養女兒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從而培養其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