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數學教學心得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新課標精神必須要以人為本,充分發展學生的潛能,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數學學習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齊劃一地發展,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諸多因素使人在學習上存在個性差異,承認差異才能結合實際,承認差異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上發揮他的才能,獲得他應該得到且能夠得到的數學知識。所以數學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分層教學,這樣能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較快地提高教學效果.我個人在國中數學教學多年的實踐中體會到,國中數學教學進行分層教學,教學效果比不分層的傳統教學要好,而且各個年級的分層教學並不完全一樣。下面我就以本人近幾年在初三的教學體會談談初三的數學分層教學。

首先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和數學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思維能力水平對學生進行分層.並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因為初三面臨中考,各個學生的目標也不一樣,我通常把學生分成三層。分層主要參考學生成績、學習狀況。首先按學生成績給予所有學生排序,分出理論上的三層。一層:數學基礎較好,思維能力也較好。二層:數學基礎一般,思維能力一般,三層:數學基礎較差,思維能力一般.

一 目標策略的分層

對學生分層後,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 一層 數學基礎要紮實,培養數學創新能力,鼓勵他們提數學問題,讓他們自學和進行一題多解.二層 充分調動積極性,使他們掌握好數學基礎知識和逐步培養數學基本技能。三層 多耐心輔導教育多鼓勵,儘量多提問,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要求他們完成作業和在測驗中爭取合格以上成績.分層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清楚自己的數學學習狀況,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然後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狀況施以不同的教學方式,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且與其基礎相適應的教育,獲得相同的發展權利,讓每個同學都有進步。對一層學生突出一個“激”字,激勵他們努力探索和研究數學問題,培養創新意識;對二層學生突出一個“推”字,推他一把,讓他在數學學習上儘快上路;對三層學生突出了個“扶”字,讓他們學會學數學,對數學學習充滿信心。

二 課堂備課的分層

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每節數學課都要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各層次的學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如何解決;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如何創設問題情景,如何設計層層深入的問題讓學生去探索,討論;如何把例題分解和組合;哪個地方該精講,哪個地方該讓學生去探求。 如“一元二次方程”教學目標可定為:共同目標:能夠根據具體問題中的大小關係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會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夠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不同要求:一層:能將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與不等式、函式的知識結合起來,並能熟練運用它去解決一些有一定難度的靈活性、綜合性的問題。二層:會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夠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並能用它去解決一些稍為複雜的問題。三層:會解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夠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決簡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