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教師學習體會:愛崗敬業 教學相長

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先哲精闢的闡明了能者為師,師生切磋和教學相長的道理。在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受到教育獲得收益的不僅僅是學生,老師也可以從教育過程中獲得收益,師生間可以相互影響,相互學習;教學相長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當起了 “老師”,有利於活躍教學的氛圍,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建立起師生間平等的朋友關係,使學生培養起主體意識和進取的人生態度。高校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被學生難倒,就必須刻苦鑽研,注重自身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調整,注重深入實踐,適應不斷變化的教學,提高自身的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嚴謹治學,博學多才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教育水平的高低,取決於教師勞動的質量,教師業務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響教育工作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修養,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能力,提高理論水平;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在教學中學習,在學習中教學,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以外的知識,提高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嚴謹治學、博學多才已經分別成為高校教師提高職業道德修養的先決條件和必備條件。

雖然大中國小教師都有共同的教書與人、教學科研的任務,但是教書育人的方式卻不一樣。由於中國小承擔的是基礎教育,對教師科研的要求集中在教學研究方面,而高校本身就有直接服務社會、創造知識的職能,因此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要求不僅體現在教學研究上,還體現在專業研究上。

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是師德的根本標誌,也是高校教師整體修養的核心部分。“博學”從高校教師的知識方面提出要求,要求高校教師在文化知識、教育專業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上,要像“海綿” 一樣吸收所有優良的東西,要學習政治理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要學習師德理論,明確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任務、途徑和方法;要高校教師學習教育科學理論,豐富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教書育人的本領。“多才”是對高校教師能力的要求,包括創造力、專業能力和智力。教育勞動不僅要求高校教師具有事業心,而且要求他們具有很強的創造能力和創造意識,具有從事某些專業活動能力的綜合,具有較高的智力水平,這些都是高校教師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教師必須通過嚴謹治學和博學多才來提高其師德修養。

四、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孔子最早在中國教育史上提出了教師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思想,但“師表” 一詞最早卻出現在漢朝,司馬遷首次將“師表” 二字聯用,他在《史記·太師公自序》里提到:“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意思是國家的賢明宰相大臣和優秀的將領,是百姓學習的榜樣。而衍生到現代,所謂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則要求教師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傳,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學生的楷模。

中國小老師的育人要求主要是幫助學生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公民,而高校教師的育人要求除了繼續幫助學生如何在思想道德方面成為一個合格公民外,還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觀念,尤其是職業理想信念和社會理想信念的形成上受老師的師表作用影響巨大。

作為當代的高校教師來說,要用自己的行為作為教師行為的準則,成為學生可學習和效仿的榜樣。一個缺乏道德修養、不能以身作則的老師不可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信任,不可能受到學生的尊重,更不可能獲得期望中好的教育效果。高校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體現在政治思想、治學態度、舉止打扮、道德水平等方面,高校教師通過清白做人、規矩做事的處事態度,教會學生怎么做人,怎么做學問;高校教師的良好的儀表,以及一舉一動都能表現出其良好的修養和素質。正因為這種示範性作用,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一直是影響學生人格發展的重要教育資源,往往“勝於言教”,所以,高校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就應該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就應該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