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師考試心得4篇

城鄉教師交流心得體會二:

8月,我回響市中區教育局關於開展城鄉教師對口交流活動號召,也為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素質,我參加了區教育局組織的第一批城鄉對口交流活動,到永安鄉西山陰國小執教。

到西山陰國小三個月的時間,對這個學校除了來之前的好奇、新鮮和陌生之外,能感受到鄉鎮學校教師的辛勞和樸實和學生的單純和質樸,同時更多的體會到了城鄉教師的辛苦和付出,當人們還在睡夢中的時候,鄉鎮老師就要踏上上班的路途了,不管是騎腳踏車還是電動車,半小時到一小時路上凍得透心涼是免不了的,特別上霧天,市里沒上霧,鄉鎮可以會有些小霧,市里霧比較大時,鄉鎮這已經二三米內看不見人了,等你到了學校,渾身的霧水讓你象落湯雞一般,而且沒過中興駕校往南,根本不知道鄉鎮這上沒上霧,所以每天再提前走個十來分鐘是免不了的。如果坐公車上班的話,因為學校不是站點,每天早上先走個二十分鐘到候車點,到了永安劉屯下車再走個二十分鐘到學校,一天光在路上就要花二個多小時。到了鄉鎮學校,才了解什麼是教學多面手,因為教師人數少,一共十二三個教師,六個級部,平均二個人包一個班,象我要帶六年級數學、科學、美術、地方課程、體育還有四年級的美術,一周20來節也是家常便飯。身體的辛勞和課業的負擔還是其次,在這裡,學生的質樸憨厚和學生相對學習基礎素質薄弱,給你留下更深的印象,看到一張張質樸的笑臉和對學習的渴望,你會覺得自己的教學付出沒有白費,但看到你講了三遍四遍還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啥也不懂時,一個班二十來個學生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基礎比較薄弱時,又會對自己的教學有些迷茫。

三個月時間過去了,對我來說,收穫很多,從鄉鎮老師身上,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職責和使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乾,有了更深的認識。從鄉鎮學生身上,質樸單純快樂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也深深觸動了我,使我對教師這個行業,教育這項事業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這一年的城鄉對口交流活動中,我要從他們身上學習,塑造自身陽光的心態,使學生幸福學習的同時做一名幸福教師。

城鄉教師交流心得體會三:

剛到西關國小的日子裡,首先我最大的體會就是領導的關心及老師間的互助與合作,使我感到了家庭的溫暖,這個大家庭給我們創造了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使我們能夠安心工作,免去了後顧之憂。

在交流的日子裡,我始終牢記使命,努力創造條件,為架起教育交流之橋而積極努力。在相互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不僅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更做到了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把學到教育經驗帶到我們學校,促進教育的友好交流。

接下來的日子中,我深深地感覺到西關國小老師強烈的責任感,就算是下課也都有老師在教室看著孩子和孩子聊天,他們給我的感覺就像上課是老師下課是朋友,使我感受頗深。這也是我要學習的地方。我深深認識到:愛是教師最美麗的語言。要當一名好教師,就必須愛崗敬業,關愛每一位學生。到西關國小以後,我下定決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一定要堅持下來,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工作。我嚴格要求自己,服從學校領導的各項工作安排,嚴格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交流老師,學習西關國小的教學經驗。

我與西關國小教師一起探討新課程理念、教育教學對策、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及對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體會,做到集思廣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通過與老師們的真心接觸,我收穫了真摯的友誼,收穫了寶貴的教育教學經驗和人生的道理,更為西關國小教師身上的實幹精神而深深感動。

此外,雖然自己是一名交流教師,我從來都沒有把自己當作是一個“流水的兵”,而是以對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主人翁精神,主動參與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深入觀察和思考學校管理中的成功經驗及存在的不足,如學生課堂常規和學生作業的書寫,積極與同事之間交流在管理中成功的經驗與好的做法,與此同時,在主動參與學校管理的過程中,也使我拓展了眼界,開闊了思路,錘鍊了能力。

對於我們學校我相信我們交流教師將是一縷清新的空氣,於自身而言,交流的經歷也賜予我們一段新鮮而又獨特的體驗和感悟,生命會因它而更加精彩繽紛。這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成為我今後人生的指路明燈與奮鬥不息的不竭動力。

城鄉教師交流心得體會四:

時光荏苒,市教育局組織的“城鄉教師交流”活動已成功舉辦兩期,轉眼即將開始的第三期讓我期待已久的心轉為激動與欣喜。楊局長主編《教苑放歌》套書的出版發行,著實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讓我們這些身處教育一線的教師們,切實感受到市教育局這一舉措的力度和它的實效性。細讀《教苑放歌》,我們能清晰的看到城鄉教師交流活動的累累碩果已掛滿枝頭。仔細品味,這果實醇美甘甜,沁人心脾。

“城鄉教師交流是構建城鄉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需要”,楊局長的一番話道出了開展城鄉教師交流活動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一、城鄉教師交流活動的開展促進了教育的均衡發展

為了教育公平和教育的均衡發展,我市教育局已經連續出台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教育措施。陸續制定了劃片招生制度、建立城鄉學校共同體,有了這樣的基礎,從20xx年開始又推出城鄉教師交流的新舉措。這一活動的實施為迫切需要優質教育資源的農村學校解了燃眉之急,受到了廣大農村學生家長的真心擁護。在《教苑放歌》中有一位學生家長這樣寫道:“感謝上級領導的正確決策!真心的謝謝支教的老師們!是你們用博學的知識、拳拳的愛心,讓鄉下的孩子接受了更好的教育。”

暑假裡同學聚會時,我見到小時候很要好的玩伴蔡子英,她的孩子在高密一個很偏遠的鄉村國小讀書,上學期城裡支教的老師教著她孩子所在的班,她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可喜變化,便對城裡的教學產生了嚮往。現在經濟條件也有了,蔡子英想把孩子轉到城裡來,但離家太遠,轉學手續又不好辦,心裡正盼著再去個城裡的老師教她的孩子呢!

二、城鄉教師交流提高了教師的素質,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

城鄉教師交流工作的開展,充分發揮了城裡教師隊伍的人才資源優勢,把城區學校的優秀教師派到農村學校,他們隨身帶去的是學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城裡學校良好的養成教育模式,對農村教育教學無疑是一個必要的補充和良好的促進。同時責任和義務會讓城裡的教師更好的體現自身的價值,正像《教苑放歌》中楊玉秀老師寫的“支教,對我而言,是一次意志的磨練與考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這無疑給自己略顯麻木懈怠的神經注入了一支強心針‘學習、互補、共贏’是對支教的理解。感謝它,積澱了我的學習經歷,豐富了我的人生底色。”康莊國小的趙公森主任到北關國小掛職交流,他在《教苑放歌》寫道“每日工作在學習狀態中;每日工作在科研狀態中;每日工作在激情狀態中。”這三個“每日”也足以說明交流教師精神狀態和工作狀態的超前投入。在高密教育社區上,滄海桑田的一番話道出了支教的真諦“因了支教,我們在奉獻中充實,在奉獻中提升;因了支教,讓我們萍水相逢,在互學中共渡人生歷程。”

前兩期的交流工作已圓滿結束,而學習仍在繼續,因為我們交換的是思想而不是蘋果……城鄉教師交流工作真正的作用點正像楊局長闡釋的那樣“從根本上說,城鄉教師交流就是利用交流的魅力,實現雙贏的效果。讓我們在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的基礎上,繼續從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上加大工作力度,使城鄉教師交流真正成為提高農村教師整體素質的有效載體和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助力器。讓同在一片藍天下的農村孩子和城裡孩子一樣,享受到高質量的基礎教育”。

教育社區,給我們架設起了一個“用文化凝心聚力”的大舞台;城鄉教師交流,便是我們“靠學研富腦修身”的主陣地。